北宋在与辽国的战争中取得优势为什么还签订
2023年11月24日 静态资讯
北宋在与辽国的战争中取得优势,为什么还签订了澶渊之盟?
说到澶渊之盟,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条约的签订与战争的走向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是战争中的劣势方付出较大的代价换来和平或政治的稳定。但是在宋朝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当时宋与辽的战争中宋朝已经取得了战争的优势,非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接受了需要赔款的议和,那为什么在宋与辽国的战争中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接受辽国的议和呢?
优势已显,主和签约
公元1004年,辽国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战况不利前线告急,宋真宗在收到告急文书后,召集群臣开始商议对策,大臣们各抒己见,像是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畏辽如虎,主张弃都外出避难,宰相寇准极力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提升士气。不得不说宋真宗绝对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这一点在他日后封禅就能看出来,因此结合当时的局势,天子亲征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于是听取了寇准的意见,决定亲征与辽决战。
各持所需,互利共赢
战争是为政治所服务的,宋真宗或是此时宋朝的政治需求是什么?需求无非就是想求一个安稳和平,相比此时宋朝的收入情况来说,在付出少量代价的情况下换来和平也未尝不可。与此相反的是一场战争下来所消耗的钱财或许是每年“岁币”的数倍,就算是为了经济,肯定也要议和了。
而在与辽的多年战争中,宋朝都是输多胜少,这次侥幸能够占据优势,再打下去指不定还会出现什么情况,风险性太高,恰逢此时对方求和,自然是能和则和了,议和后换来了战争的结束,换来了双方关系近百年的发展,对于当时宋、辽的百姓而言,无疑不是一种理想的结果。
总体来说,此次议和签合约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宋朝虽然付出了岁币,但是宋朝生产力高,在后续的贸易中又把这个钱赚回来了,而且还收复了部分的失地。对于辽来说,此次战争已经取得了他们最想要的东西钱财,对双方来说,可以算是共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