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尚大师

河北诸藩叛乱为何皇帝最后发罪己诏呢

2023年11月24日 静态资讯

河北诸藩叛乱,为何皇帝最后发罪己诏呢?

大唐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病逝。三十八岁的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初登大位,起初锐意进取,决心革除弊政,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指挥权,并以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朝廷面貌焕然一新,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好景不长,德宗开始重用佞臣卢杞,赐死杨炎,并在全国增收苛捐杂税,致死民怨日深、朝政败坏。

或许是初期成功施行了新政,让德宗自信心爆棚,他的目光开始转向了那帮骄横跋扈的藩镇。安史之乱后,藩镇废立自专、拥兵抗命的政治乱象贯穿于肃宗和代宗两朝,中央朝廷完全被诸藩玩弄于股掌之间。

德宗决心铲除那些“名为藩臣、实为异邦”的跋扈藩镇,将权力收归于朝廷。

他就把当时因朱滔造反受到牵连而被软禁在家的太尉朱泚请出来了,拥立朱泚登上皇帝的宝座,朱泚于是下令屠杀了李唐皇室宗亲77人。而德宗一路逃到了奉天,各路平叛的军队听说长安丢了,天子逃亡。只好撤出战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五万大军击败了围困奉天的朱泚,奉天之围解了,德宗命令李怀光收复长安。

奉天之围解除了,那么导致长安沦陷、天子逃往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朝野上下意见不一,但作为此次解围功臣的李怀光来说,这一路走来,他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勤王;二是奏请德宗诛杀三人。

哪三人?宰相卢杞、度支使赵赞和神策军使白志贞。宰相卢杞嫉妒贤能,以致朝政腐败;赵赞大肆增加赋税,以致民怨沸腾;白志贞受贿渎职,以致关键时刻无兵可调、长安陷落。

按说呢,李怀光的要求并不过分,此次叛乱确实与德宗宠幸奸臣、政策失当有很大关系。诛杀奸臣可以起到稳定民心和军心的目的,但德宗不知道哪根弦抽筋,在卢杞的挑拨下,对李怀光产生了猜忌,不但不接见一下远道而来救驾功臣李怀光,还毫无赏赐、故意冷落他。李怀光心凉了,带着五万大唐朔方精锐黯然离开了奉天,临走时说了一句话:“吾今已为奸臣所排,事已知矣!”

看的出来,李怀光已经对这个国家和个人前途感到绝望了。通常一个绝望而又愤怒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是一支掌握着五万精锐的一方藩镇。后来,李怀光也反了。

天下已乱成一锅粥,民怨日深,在大臣的建议下,德宗不得已颁发了《罪己诏》,言辞诚恳,真情流露,对参与叛乱的诸藩,除了朱泚之外,都一律赦免。这篇罪己诏颁发之后,鼓舞了全国百姓,赢得民心,将士们都感动的哭了。叛乱诸藩迅速作出了回应,其中田悦、王武俊和李纳表示归顺朝廷。诸藩之间的联盟被瓦解,经过八个多月的努力,称帝的朱泚败亡,德宗总算回到了长安。后面,唐军在李晟的指挥下,陆陆续续平定了李怀光和李希烈,朱滔一看形势不妙,向朝廷请降。

贞元二年(789年)秋天,历时五年的诸藩叛乱终于尘埃落定,德宗承认了藩镇“世袭制”的合法性。恰恰是朝廷的妥协,才让叛乱中止,一切都回到原点,真是一种讽刺。

回望这场叛乱的起因,表面上是德宗锐意进取、蓄意削藩造成的,但又何尝不是德宗宠信奸佞、不听谏言、政策失当和猜忌功臣造成的?

本来一年左右就可以平定的叛乱,却因分赃不均引发了新的叛乱;出关平叛的泾原士兵,却因朝廷的刻薄导致军队哗变、京师陷落;勤王有功的李怀光,却因德宗“惊弓之鸟”之心对其产生了猜忌,被迫举兵反叛。一场接着一场的叛乱,严重打击了德宗的自信心,从此破罐子破摔,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场非常奇葩的平叛战争。

美国大学排名一览表

专业美国留学机构

美国留学条件有什么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