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为什么要关闭城门呢原因是什么
2023年12月19日 静态资讯
古代夜晚为什么要关闭城门呢?原因是什么
古代夜晚为什么要关闭城门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古人夜里出城有没有小路”这事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先生,就是深有体会。
北宋熙宁年间,这位大才子曾担任“知齐州(济南)军州事”,两年的“父母官”任上,他除了留下一堆好诗文,更办了一堆好事,除了整治了当地的恶霸,还平息了肆虐多年的水患,建起了当地的“北水门”,奠定了“泉城”接下来数百年的城市布局。也正因如此,待到他受命调任襄阳时,齐州百姓竟然“绝桥闭门”阻止他离开。无奈之下,这位“父母官”只能熬到深夜,才瞅机会撒腿开溜——身为父母官,都得从正门走,没“小路”。
之所以如此,就因对于古代的大城市来说,“城门”就几乎是唯一的对外出口。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管理,主要偏重于政治军事的考量,宋代年间起才越发偏重商业职能。所以历朝历代但凡修建城池,都高度重视防护性。比如明代时在原长安遗址建起的西安城墙,就高达12米,宽12到14米,底厚15到比唐代的旧城墙几乎“大一截”。外围还有深两丈宽八尺长四千五百丈的护城河,明朝中叶以后,西安城墙又有糯米灰浆加固,清代时又再次整修,包砖深埋地下三米,形成“层层防护”。
虽说古代的城池,并非都是明清西安古城这般牢固,但其建造维护,基本都是同一个思路——就是用严密的城墙加护城河,将城池牢牢保护起来。这种情况下,城门就是一座城池的交通出口,想找别的“小路”?武侠小说都很少这么写。
也正因如此,城门的管理,放在古代就是重中之重:比如唐初的长安城门,就严格遵循“依鼓声启闭”的原则。长安城连接城门的六条主干道都设有“街鼓”,从长安城的外城城门到各坊的坊门,都是按照鼓声的次序开启,一丝一毫都不能错。甚至守城的城门郎,连钥匙都不能拿,却是放在城门东郞下,由城门郎属官按时送来。
同样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与经济流动,让很多“小镇”的规模,也是滚雪球般扩大。典型就是著名的景德镇——明清时代的景德镇,虽然挂着“镇”的名号,但“工匠人夫不下十万”,且“终岁烟火相望”,凭着火热的瓷器贸易和周边“大城市”的繁荣经济,景德镇在鸦片战争前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人口一度到达25万,与汉口、朱仙镇、佛山齐名,公认当时中国“四大镇”。
这样的繁华,就是在古代城门的“开闭”之间,默默到达高峰,繁华景象留下的遗迹,今天常在史册里叫人叹为观止,其背后深藏的,却是开放与流动,对于国民经济永远不过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