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是清朝的巨商他到底是如何发家致富的
2023年12月19日 静态资讯
胡雪岩是清朝的巨商,他到底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呢?
作为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商人巨富,胡雪岩已经成为大清红顶商人的代表人物,那么这位成功的商人是如何发家的?他跟大清朝廷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胡光庸是杭城闻人,19世纪中后期国内资产最富的民营企业家,同时也是浙江在全国知名度最大的人物。不过杭州人一般都爱称他的字号叫他胡雪岩。此人身世颇富传奇色彩,尤其发家过程,更被当今大大小小的财富专家引为经典个案。胸襟、气度、手段、忍耐力,这四样东西,再加上他天生的商业头脑,可谓一生商战所向披靡的立身之本。想想也是,一个年轻时名不见经传的钱庄小伙计,因偶然在茶馆喝茶认识了一个叫王有龄的候补副县级干部,就不惜挪用公款五百两下血本投资,相当于在股市最低迷时敢于大胆入市,以地板价抄到一只日后涨了几十倍的大牛股。这样的胆量、眼光,试问现在又有几人能做到?
晚清作家汪康年所著《庄谐选录》对整件事的过程是这样记载的:“胡为某钱店司会计,有李中丞者,时以某官候补于浙,落拓不得志。一日诣其店,众慢不为礼,胡独殷勤备至,且假以私财,某感之。誓有以报。迨后扬历封疆,开府浙江,甫到任,即下檄各县曰:‘凡解粮饷者必由胡某汇兑,否则不纳。’众微知其故,于是钱粮上兑,无不托诸胡,胡遂以是致富。”汪提供的细节生动而具体,向为胡的传记作家们所珍爱,但其中有一人的姓被他搞错,笔记里说的李中丞,其实就是后来担任浙江粮台、浙江巡抚的王有龄。
几年后胡再次出手,以两万银子加爱妾阿巧的代价,投资卸职在家的前浙江藩司(即布政使,负责一省人事、财政的副省长)何桂清,让他去北京跑官,争取成为下一届浙江巡抚人选,使的也是这种见跌抄底的手法。这姓何的也是好样的,既惑于金钱美色的刺激,又感于胡的情义,经过在朝廷的一番上下活动打点,果然如遂其愿,顺利出任巡抚一职,相当于当上了浙江省的省长,后来让胡再次赚了个钵满盆溢。
稍后,对同样出现在他生活里、先后担任过浙江藩司的麟桂、蒋益澧等人,他的投资方式似乎有所变化。对这些走马灯般来去频繁的本省现职高官,胡基本是以买绩优股的心态跟他们打交道的。付出的价格虽高,但由于质地佳,业绩好,不管什么时候买入,总能保证自己有赚。比如借给麟桂的那二万两银子,换取的是胡的阜康钱庄获户部表彰,被中央政府任命为浙江省独家代理银行,外加其时打得正急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江南大营的军费汇兑全由他代理的天大好处。而接任的湘军大将蒋益澧,可能因听说过一些传闻,上任伊始本存了治他一下的念头。但胡一见面就是大手笔,从腰包里掏出十万两银票奉上,说要代表饱受战争之苦的杭州人民慰问大军,使得蒋非但下不了手,还立刻把浙江省财政厅每年的收入都交给他打理。
一个是恩宠特加,一个是士为知己者死。作为国家重臣的左宗棠和作为民营巨商的胡雪岩,用他们二十余年的赤诚相交演绎的,是一个类似管鲍之交那样的侠义传奇,还是传统的官商勾结、利益分享的落套故事?这或许取决于我们从何种角度去认识。事实上,胡在面临破产的生死关头,唯一想到有可能施与援手的人就是左宗棠,他赶紧向当时正在福建马尾跟法军作战的左拍去加急电报求救,但在上海电报局被左的政敌李鸿章亲信盛宣怀扣留。而事后左在得知慈禧欲重治已拥有不法商人新身份的胡时,不顾年老病重,立刻上书朝廷,尽最大努力周旋庇护。两人的友情后来甚至超越人间红尘、延续到了地下,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建,仅两个月后的11月上旬,在杭州的胡雪岩就迫不急待追随他的恩公郁郁而去。这一天,距朝廷正式下旨,对他进行革职查抄、严加治罪,尚未满一周。
生前风光无限,华屋巨室,妻妾满堂,个人资产总值可达国家年财政收入40%的胡光庸,临终那一刻的情景,据当时知情人目击可谓相当凄惨,不过“一豆青灯,七尺铜棺”而已。由于此前已有消息说可能会被抄家,出于自保,身边家眷子女已被他全都驱散。只有一位忠诚的老仆始终陪伴着他,并于身后将他的棺木葬在杭州西郊鹭鹚岭下的乱石堆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人偶然发现。包括他耗资近百万建起的胡氏豪宅和胡庆余堂,前者死后仅以一万元的价格抵给他人,后者甚至在身前的经济危机中就已变卖还债。我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本世纪初杭州市投资近三千万元对之重新修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