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广场砖

韩国推行的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2023年12月19日 静态资讯

韩国推行的 “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往往还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战争则是更加残酷和频繁了。于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以此增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竞争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变法。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因此一统天下。那么,问题来了,几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为何秦国强大?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呢?

相对于韩国,秦国的地理位置则比较优越。面对山东六国,秦国坐拥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并且,秦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甘肃、陕西等地,这在整体海拔上要高于中原之地,也即秦国进攻中原比较容易,而中原之地的诸侯国想要进攻秦国,则比较困难。当然,相对于韩国,秦国的扩张空间也是比较广阔的。对于秦国来说,可以向北进攻匈奴等游牧民族,向西进攻义渠国等戎狄,也能够向南吞并巴国、蜀国。

在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就发起了秦灭巴蜀之地。此战,秦国成功吞并了巴国、蜀国等诸侯国,也即将今四川、重庆等地都纳入到秦国的疆域了。在此基础上,秦国的疆域面积,甚至能够和楚国一较高下了。但是,对于韩国来说,因为地处中原之地,只能勉强消灭了郑国,接下来就没有合适的进攻方向了。所以,不同的地理位置,成为秦国和韩国实力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申不害变法本身来说,就是一场不够彻底的变法,这注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韩国。就申不害变法的核心内容来说,无疑是帮助韩国君主掌握如何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诚然,这可以帮助韩国选贤任能,提高韩国上下的运转效率。但是,这一变法显然太过依赖于韩国君主本身了,也即如果韩国君主是一位平庸甚至昏庸的君主,那么申不害变法很可能无法起到什么作用了。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申不害变法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基于此,在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也没有诞生什么一流的人才,也即依然平平无奇。

最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而且,韩国还在扩张上取得不小成绩。公元前353年,攻东周,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不详),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攻取了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不过,在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变法所取得的成就实在太大了,这让申不害变法自然是相形见绌了。

比如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不仅消灭了有着战国第八大强国之称的中山国,还击败了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势力,这奠定了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地位,而就商鞅变法来说,军功授爵的推行,直接提升了秦军将士的战斗积极性,促使秦国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为山东六国都非常畏惧的虎狼之师。综上,在笔者看来,这就好比其他诸侯国在变法之后,都前进了一大步,甚至好几步,但是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之后,仅仅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这自然无法改变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排名中。此外,再加上韩国本来就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小的诸侯国,也即本来底子就薄弱,提升的成绩还比较有限,这促使其一直是当时最弱小的诸侯国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环球市场编辑部

医药卫生官网

人才资源开发编辑部

汽车画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