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2023年12月19日 静态资讯
京城的国子监中,为什么种了那么多槐树?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学府,也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后来其管理功能逐渐弱化,逐渐转向教育学府。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国子监不仅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还接待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早的国子监建于三国时期东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设立国子学,并设博士和国子祭酒,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西晋末年,国子学时兴时废。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到了隋文帝时期,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学,而隋炀帝又正式改名为国子监。
相传,明末时期此槐已经枯竭而死。但在清乾隆十六年的一个夏天,枯死的枝干上竟然长出了新嫩的芽孢。这一幕被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槐树枯而复荣的事情便传遍了北京。
当日恰巧是乾隆皇帝生母慈宁太后的六十大寿,由此百姓们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所以取名为“吉祥”。至此,朝廷内外的文武百官纷纷吟诗作赋,泼墨绘丹青,以表祝贺。
槐树具备着质朴而坚韧的性格,浓郁而蓬勃的生机,堪称是京城的文化符号,它们一直为北京人民所钟爱,被人们作为了行道树,走在路上,享受着绿树成荫,落英缤纷,这也成了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上一篇:曹操两次征讨汉中结果分别如何呢
- 下一篇:清朝时期的九品芝麻官到底是什么样的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