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早教知识如何教育宝宝不听话
2023年07月25日 静态资讯
宝宝早教知识 如何教育宝宝不听话
一、宝宝早教的一些知识
运动靠坐到独坐,锻炼头颈腰背肌肉:从拉坐到靠坐,逐步移走后边的靠垫,把玩具放在够着处,让宝宝坐着玩一会儿,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翻滚、打转,训练全身肌肉运动及感觉和运动协调性:翻滚:在平坦不太软的床上或地垫上,用玩具逗引宝宝从仰卧,用玩具逗引(在一侧),使宝宝以腹部为支撑点四肢腾空,身体在床上打转转。
认知积木传手:给宝宝一块积木,等他拿住后,再向同一只手递另一块积木。看他能否换手后再拿这一块。如不能换手,就要教他先换手后再拿新的。练习几次后就会了。抓取小东西:可以锻炼指尖细小肌肉的协调动作。先学会大把抓逐渐到拇食指对捏。每天练习数次,抓取均从大变小,家长应注意安全,以免误食。可选择小饼干,小米花等,即使进口内也会立即溶化变软。
语言动作与语言相联系:孩子进食时说:吃饭了!散步时可说:狗来了;哥哥跑……拍手,妈妈晾衣服……教物品名称:反复教孩子认识他熟悉、喜爱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如起
床时,认识小被子、衣服;喂奶时,认识奶瓶手绢,坐小车认“小车”,吃苹果,告诉他这是“苹果”,日积月累,宝宝能吃懂很多话。教发爸爸、妈妈音:有意识地教孩子发出ma-ma,ba-ba音,并给予鼓励,如能与实际人联系,婴儿能逐渐理解该词的意义。
唱儿歌做动作:有利于语言理解:如一面说“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一面身体前后摇动,做拉锯的样子。生活与交往当孩子用哭声求助时:家长应给予关助,不要袖手旁观,但应如何帮助?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会因帮助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多让婴儿接触不同的人(生人、熟人),教会他对熟人用微笑或发音来打招呼,对生人逐渐适应,减轻怯生反应强度。捉迷藏:可使孩子快乐、反应敏捷,增进亲子感情。宝宝面对面坐在妈妈腿上,爸爸在妈妈背后,一只手抓着宝宝的手,爸爸先拉一下宝宝的手,当宝宝朝这边看时,爸爸从妈妈背后的另一边伸头,叫“宝宝”,宝宝轻头找爸爸时,会高兴地笑。
点头摇头,学会用动作表示自己意思:大人给宝宝拿好吃的,教宝宝点头,并说“对”“好”;给宝宝拿他不喜欢的东西,教会摇头说“不对”“不好”。
拿起放下:家长给予示范拿起,放下的动作,并反复强调“放下”,教婴儿模仿,训练婴儿把东西放在不同位置上,如桌上,别人手上,小筐里等等。寻找游戏:当着婴儿面,把他玩的玩具藏在身后或遮盖起来,再引诱婴儿寻找,找到后赞扬他,并鼓励他再玩。
欣赏大自然:到公园看看树木、花草,各种昆虫如蝴蝶、蚂蚁等,也可以看看下雨和刮风等自然情景。一般有色彩的、动态的自然景色,均能引起婴儿的注意,为婴儿所喜爱,家长可利用此特点,选择婴儿感兴趣的对象让婴儿看。让宝宝自己玩:目的:培养宝宝独立能力,创造探索机会。给宝宝准备一小块地方,周围环境最安全的。准备一个“百宝箱”,里面可放有小球、沙包、不倒翁、小人、木制小动物、积木、摩擦起动小汽车、小碗、小勺、小桶等,让宝宝自己玩,在他发出求助声音时,向他提供所需帮助,促使他通过自己玩的过程。
二、当孩子哭闹时,这样做是错的
当孩子哭闹时,这样做是错的!
哭泣是人类婴儿的本能,刚开始的时候,所有婴儿都爱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很少用哭闹来解决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却“进化”成了爱哭鼻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的熊孩子,这是为什么?
很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
孩子哭闹时,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1、暴力型妈妈
“不许哭,再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面去!”
这类型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直接使出孩子最怕的招。
可是,这种方法真的不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仅无法让宝宝的情绪平静下来,还会给他的内心带来更多的恐惧和不安。
2、奴隶型妈妈
“好了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就是了!”
一旦孩子哭闹,大人就满足他的需求,长期以往,孩子便会知道哭闹是非常好使的一招,想得到什么,尽管哭就是了。
这样糟糕的局面,估计每个妈妈都不想看到吧!
3、说教型妈妈
“我都叫你看路了,自己摔倒的有什么好哭?”
这类型的妈妈,看似是在讲道理,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孩子摔倒时最需要的是妈妈的关心,而不是教育。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道理,还不如蹲下来问问孩子:“疼不疼?疼的话,妈妈抱一下就好了!下次走路要小心点,知道吗?”
当孩子哭闹时,他最期望你这样做
一个耐心的妈妈看到宝宝哭闹了,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马上制止孩子哭泣,而是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比如孩子因为害怕而哭泣、因为委屈而哭泣、因为饿了困了累了而哭泣……当你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后,你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告诉他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孩子下次就有可能不哭了。
看到这,小宝宝的妈妈可能会叹一口气了:“可我家孩子还很小,我没法告诉他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啊!”
那么,你至少应该知道,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焦虑不要烦躁,事出必有因,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
如果你在他哭闹时做出积极的反应,他们会更容易学会通过其他方法来与父母沟通,比如用脸部表情、手势或者发出其他声音,而不是仅仅依靠大哭来吸引父母。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爱哭,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是我们引导不当,才会导致孩子越来越爱哭。
三、如何教育宝宝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要明确你的规定,但要保证孩子知道这些规定是什么。
转移孩子注意力
小孩子到一定年龄,都要经历逆返心理时期,大人说怎样,他偏不怎样,这就是不听话.遇到这样的孩子,要耐心说服,说服半天也不管用,就不妨将事情搁下来,做点别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过一会儿,再去引导说服孩子,也许效果就好多了。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总有些内在的特殊原因,此时父母就注意观察分析,找对原因。比如说,孩子心里不了什么委屈,心里不痛快,又说不出来,无法释怀,就借机向父母发泄,事事和父母对着干。这时候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将内心委屈释放出来。再比如,孩子生了病,身体不舒服,心里难受,但大人没有发现,还按照常规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特别的“犟”。
总之,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坚决不能双方对持,这样下去要么就是大人终究犟不过孩子,最后听了孩子的,助长了孩子的凡事不满意就闹下去的坏脾气;要么就是父母忍不住打孩子,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给宝宝制定一定的规则
要明确你的规定,但要保证孩子知道这些规定是什么。清楚地告诉他:“我们不能打人。如果你生气了,要告诉明明,你想把玩具要回来。”或者“别忘了,在停车场一定要拉着妈妈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服从这些规则时有问题(每个孩子都如此),那就再想办法。比如,如果他因为感觉自己受到冷落而打了妹妹,那么就让他帮忙给妹妹喂饭或洗澡,然后为他安排一个可以和你单独在一起的特别时段。如果他因为怕黑而从床上溜下来,那就在他的床头柜上放一把手电筒好了。
四、如何纠正宝宝不良行为
这个月的宝宝兴奋了会拍打看护人的脸,还会扯妈妈的头发,这时要告诉宝宝这么做不对,会让人不高兴,妈妈会生气的,避免宝宝形成打人的习惯。
多让宝宝学爬:
这时让宝宝充分地多爬,没必要让宝宝过早学习站或者走。研究表明,爬的阶段比较长,爬得多的孩子,一旦学走,会非常快而且稳。而且由于爬行对孩子是非常好的四肢协调锻炼,爬得多的孩子还往往运动能力过人呢。
学会分享:
细心的妈妈可以观察到,别人要宝宝手里吃的东西宝宝可能不会给,甚至妈妈要宝宝都不喜欢给。如果宝宝能够把自己手中的饼干分享给其他人,妈妈一定要及时的表扬,让宝宝觉得这样做是很光荣的事情,这样宝宝渐渐地就懂得与人分享了。
多和宝宝交流:
不要把宝宝扔给电视或者光盘,要多跟宝宝互动,玩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告诉宝宝您在做什么,看到了什么等,这样才能促进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扩大宝宝户外活动的范围,带宝宝到公园去,让他看到更多的外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