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一词源自周易三皇五帝都曾环游四方
2024年01月24日 静态资讯
观光一词源自《周易》:三皇五帝都曾环游四方
过年出游现在已经成为新时尚。但是中国人爱玩之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出游活动。虽然当时的出游无论在目的、规模、形式,还是参与者方面都和今天的 “旅游”有不少差别,但追求放松休闲,舒缓心情等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浪漫,是古人、今人共有的心灵经验。那么古人喜欢到哪些地方玩?热衷于哪些“旅游产品”?出游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呢?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一旦“失其本居” (旅)而游于外,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
依据古代神话传说,可以推测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了最早的“旅游”活动。所以中国古代文字中很早就出现了“观光”“旅游”等词汇。经过商代与西周,舟船、车辆、道路、旅馆、饮食等旅游与旅行所需要的条件都已较为完备。可以推测,当时人们的旅游和旅行活动已相当频繁。旅行者的足迹远达现在的甘肃、内蒙古和新疆, 还开始了广泛的航海旅行。
专家和文人的壮游
描绘出中华大地独有的精彩
与帝王不同,古代的专业人士的旅游带有更多个性化色彩。凿通西域的张骞,著作《史记》的司马迁,七下西洋的郑和,西行求法的法显、玄奘,南下南洋的义净,东渡日本的鉴真,遍查中国水道形势的郦道元等都是以专业身份而壮游天下的伟大人物。明代地理学的“双壁”徐霞客和王世性,更是将“深度游”的内涵发掘得淋漓尽致。
要说古代旅游大咖,怎样也绕不过李白。他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山东、浙江、陕西等地。学者郑本法评价,“他那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而又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是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真实写照。旅行游览为他提供了题材、意境和灵感,他为祖国留下了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诗歌遗产。可以说,没有壮彩奇情的旅游,就没有他那些最伟大的诗篇。”
另一位潇洒得仙人一般的伟大旅行家,是苏东坡。由于政治斗争的纷扰,他不断地遭到贬抑,而且越贬越远,越贬越偏。他自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这种情境的真实写照。然而他在伴随自己半生的艰难时世中,却活出了他人无法想象的精彩。没有黄州,就没有《黄州寒食帖》,也没有《念奴娇·赤壁》和前后《赤壁赋》;没有惠州,就不会有“罗浮山下四时春”。
此外,屈原、王维、杜甫、李清照、陆游、李时珍等都是中国古代社会著名文人,都有过旅行游览的壮举,都有不朽作品传世。没有这些专业人士和文人们的旅行,中国古代的文学园地会减少多少光彩?
- 上一篇:空调维修空调不能遥控了怎么办
- 下一篇:浣溪沙落絮残莺半日天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