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酒有多少度为何他们喝几大坛都不会
2024年02月18日 静态资讯
古人喝的酒有多少度?为何他们喝几大坛都不会醉?
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至少从商周到唐宋年间,中国古人喝的酒,主要都是发酵酒。而在发酵酿酒的过程里,一旦酒精度数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所以十度的酒,放在古人酒桌上,那就是绝对的高度酒。
而且就算是这“十度酒”,放在古代也是相当难得。哪怕是发酵酿酒技术,在古代也是经历了代代演进的过程。就以两汉时代来说,以《汉书》的总结,东汉的酒度数,就要比西汉高得多。以《汉书》记载,西汉时“粗米二斛曲一斛”,就能得“成酒六斛六斗”。但东汉时却是“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酿酒的“出酒量”变低了,度数也就变高了。所以东汉《论衡》里才会说“美酒为毒”。好酒的价格也升到了“斗酒至千钱”。
所以,西汉那几位“豪饮”的名士,哪怕放在东汉,这酒量都很水。
而且就算是东汉,其酒的度数与质量,比起后面几个朝代的发酵酒来,差距也是明显。首先是“酒曲”不一样。东汉时的酒曲是“块曲”,还多是手工捏制,北魏时才出现了造酒曲的模具。唐宋时应用了人工接种技术,酒曲产量大大提高。明清时有了分段加水法,并用明矾水来维持酸度。唐宋时名贵的红曲,才得以大量普及,用于酿造黄酒等酒类。但即使这样,这类发酵酒的度数,也最多十五度左右。
另外还有酿酒过程中的温度调节,投料技术的把握,每一步的学问,都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演进。所以一直到唐代时,普通的米酒一般都是绿色,就如白居易诗中所说“绿蚁新醅酒”。北宋的范仲淹更是会迎着瑟瑟西风,咏叹“浊酒一杯家万里”。宋代的酒,已经可以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白酒等类别。但大多数类型的酒,还都是“浊酒”。即使“白酒”,也并非是现代意义的蒸馏酒,度数十分有限。
但也就是在发酵酒不断演进的过程里,明朝人口中的“烧酒”,即通过蒸馏技术酿造的白酒,也开始异军突起,终于后来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餐桌上的大爱。
最典型的,就是晚清的“丁戊奇荒”,这场席卷中国北方的灾荒,造成了中国至少一千万人死亡。而“造酒业”却也成了重要“凶手”。在当时饥荒最严重时,大量的粮食都被“酒坊”收走。仅直隶一地就每年消耗数百万石粮食。而朝中的官员们,因为造酒所牵扯的“饭银”,竟迟迟不肯禁酒,以至于灾情愈演愈烈……酒再好,倘若消费太过度,换来的往往是灾难。
历代的科技文明进步,乃至兴衰成败的反思,有时候,其实都在酒里。
- 上一篇:东胡国有多神秘东胡国为什么消失
- 下一篇:古代故宫那么大所谓的冷宫到底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