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的皇帝都斗不过太后呢
2024年04月01日 静态资讯
为什么很多年轻的皇帝都斗不过太后呢?
读中国历史,尤其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时每刻都有人惦记着你的龙椅。作为一国之君主,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他人掌中之傀儡。这个“他人”就很多了,包括宦官、权臣,乃至于后宫。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无论宦官和权臣有多大能耐,只要皇帝本人不是酒囊饭袋,就总有办法将其各个击破,比如年轻的康熙皇帝打倒了权倾天下的鳌拜。因为在古代,由君臣大义所限定的一整套政治文化秩序中,宦官与权臣试图控制皇帝本人的行为,本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皇帝如果措置得当,还是可以保住皇帝的宝座与尊严。
但是,有一种势力对于皇帝的影响,是任何皇帝都难以克服的,这就是皇帝的母亲。当然,有时候也不一定是生母,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光绪皇帝的大姨。为了方便,我们将她们统称为太后。
01 皇帝背后的隐形君主
太后成为皇帝背后的隐形君主,翻开史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看汉朝,汉高帝刘邦死后,年轻的惠帝暗弱,朝政的核心权力很快为吕后所把持,刘氏子弟虽然在地方当藩王,又有军队,但也不敢轻举妄动。至于朝廷中的开国元老萧何、曹参、陈平等,更是缄默不语,偶尔老将王陵出来发几句牢骚,也被吕后借助皇帝的命令所夺权罢官。
至于惠帝本人,更因亲眼目睹吕后迫害情敌戚夫人与其子的残忍举措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吕后,也因此成为了继刘邦之后在朝堂上说一不二的隐形君主。
吕后干政以后,在北魏又出现了一个冯太后摄政。冯太后本为北燕贵族之后,是拓跋氏的阶下囚,战利品。因为出身卑贱,导致其始终有着严重的不安全感,当她成功问鼎权力巅峰之后,她便把献文帝、孝文帝等玩弄于鼓掌之中。纵使孝文帝有勇有谋,也不得不等到她死后,才敢无所顾忌的处理国家大事。
唐代,武则天在自己的丈夫唐高宗驾崩后,临朝称制,先后控制着唐中宗、唐睿宗两个皇帝。后来她觉得仅仅是控制自己的皇帝儿子太不过瘾了,于是她干脆把自己的儿子废了,自己当上了皇帝。当然,她也做过一些形象工程,显得自己对权力没有什么欲望。
668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李旦,李旦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她的让位没有诚意可言。于是李旦“奉表固让”,武则天仍临朝称制。
告别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我们再来看看被后世人誉为“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黄金时代——宋朝,竟然也出现了太后临朝称制的现象。宋神宗死后,高太后趁哲宗年幼,得以掌握权柄,并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一干人召回主政。随着哲宗的长大, 他也和父亲一样,对保守势力生出不满,可是碍于高太后颜面,哲宗也未敢改弦易辙。所以太后在宋代政治中的地位,同样是难以撼动的,就算是皇帝本人也不行。
清代的慈禧太后,同武则天称帝一样,都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太后干政并达到权力顶峰的重要时期。她先是把控朝政,让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当同治皇帝得病去世之后,她又违反祖制,坚持从同治皇帝的同辈中选人当新皇帝。
因为当太皇太后,跟皇帝之间差了两个辈分,不方便垂帘听政。如果继续当太后,就可以继续控制新皇帝。在她的如意算盘之下,她选了自己妹妹的儿子,即后来的光绪皇帝作为同治皇帝的接班人。
至于素来被后人妖魔化的慈禧太后,其政治能力,更是不可低估。慈禧干政时期先后提拔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理政,并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处置自由。一大批洋务企业与新式军队建立起来,缔造出中兴的气象。
庚子国变后,西太后吸取教训,支持地方督抚开展新政,派留学生、废科举、裁撤冗余机构人员等措施,都是维新党人当年想做却无法做到的。所以对待慈禧,不仅应该看到他的保守性一面,更应看到她懂得审时度势进行改革与知人善任的一面。这种政治素养,正是他能够压制光绪,也摄政四十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上一篇:王莽疑是现代穿越到汉朝的刘秀被称为位面之
- 下一篇:元和中兴在唐朝历史上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