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何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动辄就数十
2024年04月01日 静态资讯
战国时期,为何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动辄就数十万?
"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在战国时期,频繁而剧烈的战争,使得各个诸侯国对士兵的需求大为增加。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主阶级的兴起使得郡县制成为各国主要的政治管制方式,各诸侯国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征集本郡、县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16或17岁“傅籍”(或称“傅”),即进行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如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入伍参战,战争结束返回故里,后又再次应征入伍。
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最后燕国割地赔款,赵国才见好就收。这次战役获得的土地和钱粮人口,大为充实了赵国的实力,使得赵国在庞瑗的带领下又一次成了东方六国的纵约长。在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第五次五国伐秦失败之后,赵国迁怒于齐国,派兵击败齐国,又夺取了齐国的河间之地。后来魏国被秦国逼迫,不能再守住邺城,也派遣使者将邺城送给了赵国。虽然邺城在赵国手里也不过只有3年就被秦国夺走了,但是赵国一直到最后都是秦国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当仁不让的事实。
燕赵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这场战争的胜利对赵国的复兴至关重要。赵国将取自燕国的资源投入到本国军事发展中,终于在7年后,在边地锤炼出一支精锐的代地边军。
这支军队在李牧的带领下,阵斩匈奴10万骑兵,一战打得匈奴三十年不能翻身。这效率比起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连30多年的对匈战争高的多!后来秦军不断东进,前锋已经深入到河北中部,在邯郸附近修建营垒。李牧又带着这支边军火速南下,与邯郸守军一南一北,击败10万由桓龁带领的秦军。秦始皇自此不敢再与李牧代地边军野战,而是采用了阵地战,逐渐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同时,又施行了反间计,故意放走赵国公子嘉,制造出李牧要扶持公子嘉的假象,污蔑李牧谋反。最终,李牧被赵王冤杀。而这支边军在失去了主帅之后,也无心应战,最终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