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蔡襄是北宋第一诤臣
2024年04月01日 静态资讯
为什么说蔡襄是北宋第一诤臣?
在宋仁宗一朝,涌现了诸多因敢于犯颜直谏而名震天下的千古名臣。那么为什么说蔡襄是北宋第一诤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茶学家,尤以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真实历史中的蔡襄,19岁时便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他敢说敢做不怕死的仕途生涯。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落职饶州,余靖、尹洙、欧阳修也因仗义执言纷纷被贬出京。而当时年仅25岁的蔡襄,还只是个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人微言轻,连站出来仗义执言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四贤一不肖》诗五首,称颂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唾骂诬陷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蔡襄其人,文采斐然,书法水平更是冠绝一朝,所以《四贤一不肖》诗成之后,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官民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按照以往惯例,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之后便应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直至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但是,当宰相韩琦推荐欧阳修和蔡襄同为参知政事时,宋英宗却只任用了欧阳修。蔡襄自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的京师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于是主动请求外调杭州,宋英宗当即应允。
以往凡是翰林学士求情外调,必须是请求数次后皇上方可批准,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宰相韩琦因此问宋英宗,为什么蔡襄只请一次便应允,如此是否不合礼数?
宋英宗倒也实诚,回答道:“使襄不再乞,则如之何?”意思就是,如果蔡襄不再求情外调,那可怎么办呢?宋英宗对蔡襄早有耳闻,他是太怕这个老刺头了。
宋英宗治平四年八月十六日(公元1067年9月27日),蔡襄在出知杭州不久后便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六岁。纵观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只有宋仁宗能容得下蔡襄,宋仁宗不在了,蔡襄的时代也就落幕了。
- 上一篇:吴三桂为什么降清与陈圆圆有关吗
- 下一篇:杨玉环吃荔枝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后世为什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