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验箱

生活小常识杭州半山半山小知识今天我们负责

2024年05月06日 静态资讯

我们参观了六大茶类原产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茶文化下对茶的独特见解。

我们只阐述我们对于茶的理解,我们不斗茶,好东西是用来分享的。

每天5分钟,带你走进茶的世界。

关注半山茶叙头条号,关于茶的知识,每天多读懂一点!

今天我们刷一刷它的存在感有这样一款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成为了贡茶,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择它带进了西藏;他保健功效不可小觑,脾胃不好的人最适合饮用;它产量极低,不到全国茶叶总量的0.5%。

它在六大类茶中经常被人遗忘,资深茶友在对各种名茶如数家珍时往往想不起它;它和绿茶相似度高,所以常被误认为绿茶,地位最为尴尬。

它便是黄茶。

曾经,黄茶也是有着其它茶类难以望其项背的辉煌。历史上,黄茶仅次于绿茶,是最早出现的第二大茶类。

早在唐朝时,黄茶便成为宫廷贡茶,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君山银针茶就是黄茶中的名品,且一直传承至今。

《文成公主进藏联姻图》 藏于布达拉宫

清朝,中国的黄茶更是达到巅峰时期,随着制茶技术不断成熟,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莫干黄芽等名贵黄茶纷纷出现。

明明是一款出身、发展都不错的茶叶,为何会落到如此尴尬的地位呢?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国内依赖红茶绿茶出口挣外汇,这直接导致了黄茶技术的失传。

建国初期,美国侵略朝鲜,并封镇我国海口,我国绿茶出口受阻。

苏联“老大哥”偏好红茶,所以浙江、安徽等很多茶叶产区纷纷“绿改红”,将大量红茶由陆路出口苏联,以粉碎美国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黄茶产量越来越少,技术也逐渐遗失。

相较于绿茶,黄茶在干燥前多了道“焖黄”的工艺。

这道看似简单的工艺其实极为繁杂。不同的品种要采用不同方式的“焖黄”工艺。

有的采用纸包紧茶叶的方式焖黄,有的需要拍紧盖上棉套,有的需要焖一次,有的需要焖两三次。

此外,茶叶的含水量、叶片温度,甚至空气湿度、通风等,都能直接影响茶叶焖黄。

而“焖黄”这个难以把控的环节,正是造成黄茶产量少,品质不稳定的最直接原因。

即使是同一批茶叶,“焖黄”的程序稍有差池,也会造成极大的品质差距。

闷黄工艺

工序繁复,直接造成了黄茶生产成本的高昂。

只有提高售价,企业才能保证有利润。

但因为黄茶大众认知程度低,同样的售价,可能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其他知名茶叶。

比如特级的君山银针一斤也已经上万了,能喝到这个级别的茶客可能更愿意买金骏眉、大红袍。

现如今的茶叶市场,虽然幸存下来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大茶一直是黄茶销售的主力军,但和其他茶叶的销量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笔者在某宝搜“君山银针”,销量最高一家店铺月成交量不过170余次。

名茶尚且如此,其他黄茶更是基本停产或技术遗失。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不知道若干年后还有多少企业或个人,能够坚守初心,继续进行黄茶生产的工作……

今天,我们负责怒刷黄茶的存在感。

希望您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重新发现黄茶这颗茶界“遗珠”的魅力。

只有黄茶存在,茶文化才更加完整,才能得以传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官网

房地产导刊编辑部

家庭生活指南期刊官网

科学咨询投稿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