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生活小常识梁晓声人世间的知识女性周蓉
2024年05月06日 静态资讯
梁晓声: 《人世间》的知识女性:周蓉形象分析及意义
(一)美丽容貌下的理想追求
周蓉,美丽,外表完美无瑕,聪明且富有独见的女人。周蓉每次出场都美丽且充满自信,年少的周蓉和她的弟弟周秉义都是优秀的学生,具有艺术才能。她不仅有美貌,而且有艺术天赋,声音也很动听。时光流逝,已到中年的周蓉在异国的生活中依然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容颜,“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她的脸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周蓉的美貌甚至吸引了英国绅士的追求。岁月和生活并没有在周蓉的脸上留下任何痕迹,反而使她越发显得沉稳和聪慧。正如书中所述,周蓉寻找女儿出国十二年后回到国内时,她依旧美丽如初。
在生活中的困境面前,如果我们都能像周蓉一样拥有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向上进取的精神,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解决的。这无疑是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极度推崇。毋庸置疑,周蓉是优秀的、善良的。为了追求她的诗和远方,她选择追随诗人冯化成到贵州,放弃官二代同学蔡晓光的追求。周蓉是知识女性独立自主的最好代表。
(二)三次出走过程中的成长蜕变
周蓉,不仅貌美,更是一位有勇气为自由争取、不满足于平庸生活的知识女性和职业女性。书中描绘了周蓉三次离家出走的经历,每一次对于周蓉来说,都是进步与转变的契机。周蓉的首次离家是在她年轻时期,追求自由带有一定的任性与叛逆,主要显现在她“爱情至上”的观念上。年轻美丽的周蓉被诗人冯化成的才华所吸引,那个“让她梦魂牵绕、心灵上已合二为一的人”,虽然已经去了遥远的贵州,但是周蓉并未放弃自己的感情,甘愿千里迢迢,毅然决然离家,以寻找真爱而追寻前行。逆着上山下乡的潮流,周蓉离家的行为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主流意识的背弃与反抗。在任性与叛逆之下追逐爱情自由,捍卫自己追求自由的权利。在艰难的贵州,周蓉并未放下自我的理想和追求,她期待能够出版一本介绍贵州情况的书。作者赋予了周蓉浓烈的社会责任,对“精英女性”有所期望。
周蓉的第二次“离家出走”,是选择远离与冯化成的小家庭。通过自身的拼搏,她被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录取,随后,丈夫冯化成也重返北京,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住房。贪图名利的冯化成却在周蓉一次次宽容的背后背叛了她。尽管选择了原谅,但一度主张"爱情至上"的周蓉的爱情世界被破碎了。周蓉再次审视了他们的关系以及对冯化成的爱,最后她决定与冯化成离婚。周蓉的独立精神和男女平等理念是她在失去爱情信仰后,仍然能够走出家庭的关键,使她成为独挡一面的职业女性。作者通过描述周蓉的离家出走,赞扬了现代女性摆脱失败婚姻束缚,重获新生活的勇气。
第三次出走的周蓉情况复杂,不同于前两次,她更多的被迫的,作为母亲漂洋过海去追寻她的女儿,而非自主走出国门。正如作家所解释的:“有些女人是幸运的,爱错了还有第二次机会找到真爱,即使已做了母亲。”和冯化成的婚姻终结后,周蓉开始和蔡晓光这个长期追求者一起生活,同时被全职聘请为A城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的副教授。当女儿和家人发生争执后选择到北京去找父亲,父亲却和女儿一起逃往海外,在这个时候,周蓉果断地放弃了工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寻找女儿。在海外找到了女儿,并陪伴她接受教育,这段海外生活持续了长达十二年。周蓉学会了法语并精通到了可赚钱的程度,同时,她对女儿的细致入微的照顾显示了作为母亲的敬业和责任感。纵使周蓉生活在国外,她却依然能活得如鱼得水。每一次的“出走”,都表现出周蓉在成熟过程中付出的争取女性独立的意识逐渐觉醒,她在出走的经历中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得到了作家的高度赞许,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对理想女性的期望。
(三)完美形象下的性格缺陷
“周蓉从骨子里天生叛逆,如果一个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短时间的顺从她能做到,时间一长,她就要开始显示强烈的叛逆性格,如果遭受的压制和打击冷酷无情,那么,她将会坚忍地抗争到底。”周蓉最初因爱情选择“逃离”时,不只是展现了青春期的急躁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她“爱情至上”的信条,完全没考虑过追求冯化成可能对家庭带来的伤害。在带女儿回自己娘家探望亲人的时候,只有女儿回到周母的家中,没有任何人告知周母周蓉和她丈夫被捕的事情,但是周母似乎已经预见到了事实真相,一下子成了植物人。周蓉的任性给她的家人带来了破坏性的损害。当周蓉步入中年时,女儿周明的叛逆就如同是对她的惩罚,使得周蓉深感伤心,也使她意识到以前对家人所造成的伤害。作者通过刻画周家三代女性的角色转换,激发了读者对主角身份变化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成熟的是她的独立精神和女性特质。这使得周蓉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中,仍然能以优雅而自信的态度来生活。可以看出,梁晓声对周蓉女性形象的塑造,隐蔽着其对大众女性勇于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