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验箱

早托班生活常识读过三字经的一起来打卡

2024年05月06日 静态资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看到这两句话,你敢说自己没有偷偷跟着读出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管是早托班还是幼儿园,都会教孩子一些传统经典。

放学回家,宝宝摇头晃脑的背上一两段《三字经》、《弟子规》,全家都跟着高兴。这部经典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就连一口牙都快掉光的爷爷奶奶,都能[周婷婷1] 抑扬顿挫、娓娓道来。

我们都知道“昔孟母、择邻处”的典故,也能给孩子讲一讲“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可是,如果真要问你,《三字经》这部被称之为“经”的蒙学经典,到底在讲什么?你能答的出来么?

读起来琅琅上口,解释起来好像就遇到了难题。别着急,往下看,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三字”道尽人生智慧 《三字经》,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经子史集”精要的蒙学教材,虽然里面的文字看起来很直白,但它阐释的道理却一点儿都不浅。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古人对经典典籍的命名是非常严谨的。《三字经》能被命名为“经”,自然有它的重要性。 《三字经》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孩子礼规和常识的蒙文,而是中华圣贤教育的载道之文,所以才能称之为“三字圣经”。《三字经》的第一部分,就在讲我们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以及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

人之初,性本善。

开头这句话是三字经的核心理念。

乍一听,“人之初,性本善”,很简单一句话,实际上非常深奥。它回答了人类在认识自身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我又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到这个世界?人是性本恶还是性本善?

关于人的本性,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数千年来争论不休。三字经里面讲,人的自性是善的。这个善指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圆满,它是超越善恶的。用佛法来说是自性佛性,用道家来说是真心,用儒家来说就是天性,天命。

有这样一个故事,禅师见蝎子掉入河中,想要去救,却被蝎子蛰了手指。禅师无惧,再次伸手救治。有人问,蝎子蛰你,为什么还要救它呢?禅师答:蜇人是它的本性,救它是我的本性,怎么能用它的本性来改变我的本性呢?

刚刚出生的婴孩,他的心性、智慧、能量,都是最圆满的,具备和圣贤一样的智慧能量。“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就把中国祖先几千年的智慧总结出来了。

是文化也是科学 学习《三字经》,我们可以将它分成“道、法、术、器”四个部分。

“道”简单说就是规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可以拆分成核心理念和三观。

“法”则是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从【养不教,父之过】到【人不学,不知义】。都是告诉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教育中,遵循什么原则。

“术”是践行系统和制度科技。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其中包含着“德礼”和“常识”。《三字经》中讲了【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也讲了【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这都在“术”的范畴。

“器”即是成效成果和样板激励。告诉孩子们,好好的学习将会得到什么,这个“得到”是更广阔意义上的得到。比如说:【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的总体内容架构,是文化道统体系的标准范本。“文化核心理念”、“文化基本法则”、“文化践行体系”、“榜样劝勉激励”,四个部分,赫然分明,一以贯之、一目了然。

中华圣贤文化是非常圆满的关于人、事、物的理论。这种理论跟科学一样,既可以践行又可以验证。我们中国人认为人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是回到生命之初的那个本源,而不是单单学到了些什么。有一个文化概念叫做“童蒙养正”。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内心,尽可能不要受污染,不要犯错误,不要堕落。第二,要扬善,要不断的去启发他与生俱来的智慧。

启蒙教育从《三字经》开始 “教之道,贵以专”,真正好的教育都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真正好的学生也是很简单。说起来简单,但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第一部分是讲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三观、哲学的高度。

第二部分是讲法则,圣贤给我们描绘的,关于人生哲学的一些原理、真理。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领导,他们所承担的根本责任,就是教育。如果孩子或手下出了问题,说明什么?说明教育做得不好。“教不严,师之惰”。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只要是顶级的教育都不是快乐教育,也不是残酷教育,而是严格且快乐的,它一定是在“严格”中,因为有所获得而快乐。真正的教育是又有纪律又让学生和老师觉得快乐,这也是最好的教育。

很多人问我,应该怎么去选择经典?我的回答是,从《三字经》开始。

装备制造技术期刊

中国民商期刊

中国科技纵横期刊

商展经济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