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养残的宝宝会怎么样每个被养残的孩子都可
2024年05月17日 静态资讯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这里所谓的“养残”,其实是家长的不满意造成的。
"被养残"的孩子什么样?我认为的被"养残"的孩子,只有一种:那就是不能做真实自己的孩子,或者说是活着没有意义感的孩子。
我们都想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却忘记了孩子真正的样子。
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可塑性极强的个体,他们每天都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而家长眼中的完美一般都是只有一种唯一标准的,这样的完美是“僵死”的,这种完美标准下长大的孩子是没有生命力的。
真正的完美,就是真实的、灵动的自己,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孩子,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模样。
从这一点上看,确实有不少孩子已经被家长“养残”了。
他们各自残缺的模样不同,行为各异,但他们身上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带着原生家庭的深深烙印,或努力活成父母期待的模样,或以各种形式同父母对抗着。
比如,有的孩子一直听话,做着父母和老师认为的或交待的(要求的)正确的事,但是唯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有的孩子,整天与父母的意愿对着干,或叛逆或拖延懒散,不让家长省心。
终其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完美了,忘记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他们迷失在各种各样的育儿经里,忙着焦虑,忙着给孩子挑错和纠错。
为什么孩子会被养残?主要是由于许多家长是在想像中教育孩子,他们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想像的第一种:期待。一些家长自己没有主体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感。
比如,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为自己争气,争光。在他们眼中,孩子的优秀与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就与价值。
又比如,有的家长自己的人生处处不顺,对未来没有信心和安全感,就会期待孩子成功,能够在将来拯救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摆脱人生困境或无力感。
这些都是家长自己内心力量不足和人格缺陷的体现,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与孩子共生。
但现实中,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家长的衍生品,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这些家长是无法接受这种具有独立意志的真实孩子的,这会打破他们与孩子共生的模式。
共生,只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压抑了自己的自我。
这样的孩子,背负着两代人的双重人生,终日疲惫不堪。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要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迎合家长,一部分满足自己。如果家长太强势,孩子就只能活在虚假自体里,以迎合家长。他们长大后,迎合领导和身边的同事朋友。这样的孩子很难做自己,很容易活成一具行尸走肉。
想像的第二种:投射家长把自己的感觉与需求投射在孩子身上,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逼迫孩子做家长认为的正确的事,而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想做的和需要做的事。
比如一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什么样,把自己心中唯一正确的标准和感受套在孩子身上。
你就应该成绩优秀(给我考100分)。
你就是要多吃点青菜这样身体才会好(少生病,少让我操心)。
你就不能玩沙子(太脏了,我洗衣服多辛苦)。
这些家长看见的是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真实的孩子他们看不见,也无法接纳。
这种想当然的教育结果,自然是得到了满满的失望和愤怒。而孩子的人格发展也会在这种投射中受到限制,甚至扭曲。
想像的第三种:自恋这种自恋的表现,就是以为“我只要动一动我的念想,就有人来自动满足我”。自恋家长最爱做的事就是控制孩子。
一是认为孩子的表现必须符合他们的期待,否则他们的自恋感就会破碎,二是他们觉得孩子离了自己的管教和控制,人生就会变得一团糟。
他们无法信任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听话,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能保证孩子走在良好的人生轨道上。
他们喜欢守着、盯着孩子做事,他们还喜欢包办孩子,替孩子做事和做决定,让孩子失去自己的独立意志和自主能力。
这样的孩子,生命力只会渐渐萎缩,变得苍白而脆弱。
武志红说:不能做自己的地方,即有生命力沉睡在那里。很多人的生命力一直沉睡着,是因为他们不能做自己。
其实,每个“被养残”的孩子,都可以成为有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自己。关键在于家长要看见他们,接纳他们的特色,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
不做正确的家长,才能看见真实的孩子。一位家长说:
我家大女儿,我是用传统的很“正确”的方式教育她长大的,小时候一直是个特别优秀的完美小孩。
没想到的是,高一那年,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变得厌学、抑郁。而孩子抑郁的原因,就是家长一直以来对孩子无处不在的、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要求。
这位家长经过痛苦的反思,开始进行调整,不再用正确的标准来要求女儿“完美”。他们开始给予女儿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不再逼迫她上学。
女儿高二休学了一年。其它时候,她想上课就去上,如果她不想上课,家长不会强迫她去。高三时,妈妈给学校写了申请,孩子可以不交作业,不去上课。在高三一整年的时间里,女儿都很少去上学。
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下,在家校共同营造的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孩子渐渐摆脱了抑郁。
她不仅痊愈了,而且还在这段经历中得到梳理自己的机会,收获了许多感悟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收获了一颗比同龄人更加强大和健康的内心。
她考上了大学,读了自己热爱的专业。现在的她享受学习,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学神学霸。
她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大多数父母认为“没用的”:打游戏、为喜欢的明星粉丝团做事、画动漫、写小说。同时也做了不少“有用的”事:研究她的专业、自学多门语言。
现在她和父母、妹妹也相处得非常好,每天都过得开心而精彩。
家长感慨地说:
当我想让孩子按我认为的“完美规划”成长时,她一天一天枯萎了;当我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她自己时,她绽放了,焕发光彩,不断带给我惊喜!这样的她享受着生命的美好,自然对带她来这世界、并且守护她生命自由的我们心怀真正的感恩。
这就是看见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才能真正绽放出他们生命的能量。因为,人性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今日推荐文章:
生命力被唤醒的孩子,未来才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
获得自由自我的孩子,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致家长:别在你的幻想与期待中教育孩子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