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达乡旅游走近我县小同八百告别即将消逝的
2024年05月17日 静态资讯
八百村村民休憩的廊桥
近日,应退休同事叶老师之邀,与县党史办退休的老陈一行三人,驱车前往我县西南部与金华相邻的边缘之地小同、八百这两个地方。原因无他,只是想去最后看一眼这两个即将消失的秀美山村。
武义西南的白姆乡,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修建全县第二大的水库——源口水库,历时11年方建成投用。
我县第二大的水库——源口水库
该库原先主要用于防洪,灌溉,发电。进入新世纪,随着全县城镇化的推进,功能转向城市供水为主。本世纪10年代后,供水增量迅猛。遇干旱年份,日显供不应求。遂于水库右侧的支流麻阳港里头,又建了个石峡水库,蓄水用于补充源口水库之不足。
源口水库的子水库——石硖水库
鉴于雨季仍有多余水需泄洪,而城镇、农村用水需求又有增无减,遂县里立项,决定在水库左侧支流,再建一水库,用于蓄下雨旺季水源。
这座待建水库的 源头,现有两个村庄,位于仙霞岭余脉、武义西南。
清幽溪水,波光粼粼
外头一座稍大,叫八百村。据族谱记载,该村先祖邹氏,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定居此地,繁衍生息已有三百八十多年。
八百村便利店老板
八百村服务中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口最高峰时曾达六百多人,分成四个小队。
沿溪流往源头行几里路,来到最里面的村庄,叫小同村。全村房屋沿溪流两边而建,绝大多数都是黄土夯墙,顶盖土瓦,现大多换成琉璃瓦。这个村人口少得多,集体化时有三个小队,三百六十多口人,也大多为邹姓,老一辈会讲福建方言。
小童村航拍图(局部)叶胜供图
该村地盘比八百村开阔、舒展。四周竹林、青山环绕,村边低丘茶园密布,田地中马铃薯、豌豆生机盎然。
小贩来村收购青茶
我们到时,只见在家的村民采茶正忙。收茶的小贩,车停村边路上。年长者或坐房屋旁沐浴暖阳,或正用中餐。
吃中饭的八十岁大妈
诚如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里确有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美中不足的是,现今留村人口不多。向村民打听,今常住人口五六十人,仅为高峰时期的1/6,且未见一孩童。
沐浴暖阳的大爷
可以想见的是,不久以后,距八百村外不远处,将筑坝一道,拦截住这条支流。两村村民将永别故土,八百、小同这两个有着380多年历史的秀美乡村,将永远沉睡于冰冷黑暗的库底,它们将只会留存于村民的脑海和历史的记载之中了。
悲耶,幸耶? 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