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租房卧室装修简约设计用点仪式感把简单
2024年06月19日 静态资讯
文|翎馨
如果生活多了一点滋味,那生活就多了一份色彩。
就像吃饭,一个人吃饭,也许随便一点菜肴就好,人们称作果腹;但是若是三两人一起吃,顺便聊一聊平日趣事,说一说菜肴口感,哪怕还是同样的一件事,却也能称作饮食。
生活本来是没有多少色彩的,但是因为有趣,所以生活也就拔高于生存,变得更美好了。
01
遇见时光的慢旅行,有时候,往往充满着未知的挑战,但是,也因为有了一些仪式感,简单的小日子就像诗一样充满韵味。
前不久,在一堂写作课上,老师问:“你们喜欢哪一位作者?”
我的回答是:“我特别喜欢作家三毛,喜欢她敢爱敢恨,喜欢她纯粹美好,喜欢她年轻、新奇的心态。”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读过三毛的很多书,也看过她的不少采访,第一次听到她的采访的时候,我感觉到非常诧异:“原来她的声音是这样的少女性情,根本不像会写出‘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的作家。”
曾经年少时,我总以为,像三毛这样的作家,每天为了生存、为了工作,必定不会有多少空闲的时间用于装点仪式感,忙碌与奔跑或许是她的人生常态。
可是,随着我对三毛的了解越深入,越发现,仪式感,在她的生活中到处都有。
在三毛与荷西的物质生活,一开始,并非像故事里的公主王子幸福生活一样,充满着美好,她与荷西结婚时,她的父母并没有见过这个女婿,直到他们结婚六年后,三毛的父母才见到的这位在自己女儿口中的青年才俊。
到三毛初到撒哈拉时,她与荷西住的并不是宽敞的房子,而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大洞,这个所谓的家里没有衣柜、没有抽屉、没有冰箱,甚至连作家写作的桌子都没有。
在这样的一种完全不浪漫的环境下,三毛硬生生地用她的方式,将生活过得诗情画意。她让自己那个简陋至极的“家”,慢慢有了鸟巢坐垫、风灯、书、五棵花。
她在生活的点滴过程中,营造仪式感,哪怕就是做一碗“粉丝汤”,也要讲出一个“春天里的第一场雨”的故事,让荷西对这神奇的食物充满好奇,吃的津津有味,甚至在后来的很多日子里,都想着那个味道。
一位读者曾因为没有钱,蜗居在出租房,给三毛写过一封感觉到生活没有希望、日子总是单调无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信件。
三毛回信:
“虽然没有钱,但是省还是可以省出来一点的吧,你可以把自己的小屋子简单的装饰一下,屋子虽小但是干净整洁,也是可以邀请朋友来坐一坐,发展一个新的爱好,画上简单的妆容参加几个兴趣班或者活动认识一些新的朋友。”
在三毛的世界里,日子总是充满着可能性,仪式感无处不在,生活到处都是惊喜,日子永远都有着光亮。
02
我曾经不太明白,为什么古时候会有人在读书时,要去洗手;为什么会有人就算是两个人的饭菜,都要做成烛光晚餐;为什么会有人哪怕只是出门去买个菜,都要涂一个口红。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从来不潦草,生活中的每一个仪式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对生活的认真期许。
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洗手的动作,就让他们对于读书这件事有了更深的印记;也许只是点燃一对蜡烛,就让情侣之间多铭记一份感动;也许只是涂一个口红,鲜红的唇色就能让你多一份生活的积极。
用一点仪式感,把简单的小日子过成诗,就像在日本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些公共卫生间门口,放置着一个木头的小邮箱,如厕的人可以拿起那邮箱上的纸和笔,写下一首诗,投入这个小邮箱。
短短的几分钟,也许有人会有诗情画意的构想,也许没有,可是,这样的一个小邮箱,却也承载着不少人赋予生活更多激情、更多值得记忆的美妙。
让哪怕上厕所这样“有味道”的事情,都富有诗意,更是一种对于简单日子创造新意的仪式之美。
03
人向生而死,向死而生,来世间走这一遭,也许并不是特别美好的记忆,但是,来的时候赤条条的,走的时候,却是希望能够留给世界一些美好。
奶奶去世之前,她说要去照个相,因为害怕年纪越大,照出的模样不够慈眉善目,我不太理解人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的心情,更不太懂为什么人时候,还会需要进行一番“梳妆”,直到我看了一部叫做《入殓师》的电影。
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乐团解散后,他为了生计,开始入职“入殓师”这个职业。
这是一份需要敬畏的职业,给死者入棺前的最后一次梳妆,让所有的祭拜者哪怕是带着悲痛的神情目睹死者的整个人生在最后一刻的容光,也能呈现出尊严和温柔的仪式,从而让生与死的意义更加鲜明。
影片中说: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哪怕是拜别没有知觉的人,也要用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让他们走的更加安详,这是对死者的敬畏,更是对生者的告诫。
仪式,让温情更甚。
我们大抵都期待着每一天、每一个日子都能充满诗情画意,那我们就应当多赋予自己的生活一份仪式感,爱生活,爱生活中的每一个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