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玩具兔

育儿宝取消关注妈妈别走5招解除揪心的分离

2024年06月19日 静态资讯

早上在办公室,遇到同事燕子,她看起来情绪低落,我问她什么事,她说很难受,两岁的宝宝每天早上眼泪汪汪地粘着妈妈,拉着妈妈的裙摆从房间跟到客厅,从客厅跟到厨房,妈妈要出门上班了,他哭得声嘶力竭,拼命要追着妈妈,奶奶抱也抱不住,每天早上的生离死别简直捏碎了妈妈的心,她说这工资是宝宝的眼泪换来的,她觉得自己很无能,不能陪伴孩子,有时甚至想过辞职算了。

分离焦虑是很常见的,当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我们不必内疚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用恰当的方法就会顺利度过分离焦虑。

一、认识分离焦虑宝宝最早出现分离焦虑在大概是五六个月,最明显是在13个月到20个月之间,这个阶段的宝宝迈入幼儿阶段,慢慢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父母之外的个体,另一个高发期是3岁入幼儿园时,据统计,对于入园的孩子来说,80%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

当父母上班或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从过去可以随时回到亲人怀抱的习惯,突然变成一整天都看不到爸爸妈妈的新状态,这样巨大的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分离就会产生焦虑。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把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二、处理分离焦虑的误区1.偷偷溜走,不告而别

有些妈妈以为乘孩子不注意偷偷离开,孩子就不会难受,不用面对别离,实际上,处理分离焦虑的最大禁忌就是偷偷溜走,宝宝还没有做好分开的准备,爸爸妈妈就不经意间“消失”了,孩子会担心: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还是走丢再也回不来了?

这些担心会让宝宝更加焦虑和害怕。下次爸爸妈妈要外出时,为了防止爸爸妈妈突然地消失,宝宝一定会以更极端的方式“看住”爸妈,这样爸爸妈妈才不会突然不见。

2.没有耐心,语言威胁

有些爸爸妈妈不能接纳孩子的分离情绪,看到宝宝哭泣缠人,崩溃发火“别抱着我!哭什么哭,我又不是不回来了!”、“男子汉有什么可哭的!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然后果断离去,留下宝宝哭哭啼啼。

宝宝的哭闹来源于对分离的不确定,威胁更会加重宝宝的恐慌。他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以为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面对分别,我们要柔和坚定且有耐心。

三、解除分离焦虑的方法1.选择一个替代物

如果宝宝离开了妈妈,还要面对陌生人和陌生地方,这样最容易让宝宝感到不安。

在分离时,可以给小宝宝一个安抚奶嘴,上幼儿园的宝宝带上喜欢依恋的物品,比如他最喜欢的毛绒玩具,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痛苦。

2.练习渐进式分离

在家时,我们可以刻意地离开宝宝一会,和孩子练习短暂的分离,然后逐步增加分离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父母可以选择出去一会,先告诉孩子自己会去哪,什么时候回来。例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出门买东西,半个小时后再回来。

缓解入园焦虑的也可以采用渐进式入园的方式,由妈妈带着孩子体验幼儿园生活,刚开始在园两小时;随着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的逐步熟悉,第三、四天过渡到不用妈妈陪伴,在园时间延长至每天三四个小时,午饭后慢慢接回;一个星期后慢慢地延长至在园六七个小时,午睡后接回;从第二三周开始幼儿将独立入园,这种循序渐进的入园方式,也给宝宝一个缓冲期,缓解宝宝的入园焦虑。

3.阅读绘本

绘本教育在缓解幼儿入学焦虑、增强入园适应性方面也是很有作用的。提前阅读绘本快速了解幼儿园生活,可以缓解分离的突然感,增强过度适应性,模仿绘本主人公宣泄焦虑情绪的方法,可以缓解分离焦虑的失控感,处理分离焦虑比较好的绘本有很多:

①《魔法亲亲》,讲的是小浣熊不愿意去上学,妈妈向它保证它一定会喜欢新学校,并告诉它一个秘密,妈妈在小浣熊的掌心印上一个吻,每当小浣熊感到孤独的时候,把掌心按在脸颊上,它就不会孤独和害怕了。

②《手心的魔法》,日本幼儿园常用的帮助消除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的情绪管理绘本,三岁的由美上幼儿园了,紧紧地抓着妈妈的手,为了让由美开心地上幼儿园,妈妈想到了一个魔法,在神奇魔法的伴随下,由美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③《上学第一天》,这本绘本是美国心理学会为3-6岁儿童量身打造的,帮助孩子轻松面对陌生环境,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④《妈妈害怕去上学》,在这本书中,通过小主人公安慰妈妈、跟着妈妈逐一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场景,我们的孩子将会与小男孩产生共鸣,内化成书中小男孩儿的角色,学会勇敢面对分离。通过安抚妈妈,达到安抚自己的目的

⑤《存起来的吻》,小奔要去参加夏令营,还要在外面过夜,可是这样就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吻了,怎么办呢?面对小奔的这次独自去旅行,家长都会做什么呢?妈妈给小奔的衣服上缝上名字,并且和爸爸一起为小奔准备一盒子的吻。

⑥《袋子里的心》,每个家长都会担心孩子们能否顺利地度过分离焦虑期,能像这只小袋鼠一样,最终还是从从妈妈的袋子里爬出来,和妈妈一起在沙漠里奔跑,风往哪里吹,他们就往哪里去。沙漠是他们的家,鸟儿是他们的伙伴。

4.用游戏理解分离

科恩博士在他的著作《游戏力》中提到怎样面对分离焦虑: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在家里时,我们扮演孩子,孩子扮演大人,我们一边缠着孩子不放,一边说不让你走,就算我不吃饭不洗澡不上洗手间,反正就不让你走。

很多游戏都适合孩子理解分离:

①躲猫猫:经典的依恋与分离的游戏,通过有趣而安全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说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的概念。

②捉迷藏:自己找不到别人了,别人找不到自己了,大家又重逢了这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③你好,再见:让一些布娃娃或者小动物排队,一个个对孩子说再见,说完又把他们一个个藏在你的背后,然后很快地拿到孩子面前说你好。

④秘密任务:让孩子去各个房间完成秘密任务,去把东西藏到不同房间,或者去不同的房间找藏好的玩具。逐渐让执行任务的地点越来越远。

5.建立仪式感

每天出门前和到家后的10分钟,建立跟孩子专属的仪式感。每次上班前告诉宝宝这一天他需要做的事,妈妈会在下午宝宝在小区玩的时候来跟他玩,给予宝宝充分的安全感,让宝宝明白一天“尽在掌握”,出门前跟孩子拥抱告别,跟孩子说再见。

下午下班回到家后,第一时间高高兴兴的拥抱孩子跟孩子聊天。刚开始宝宝可能还不理解,但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强,慢慢就适应的。

我家小宝宝一岁多时,每次我要上班,他就紧紧的抱着我,不肯让我上班,我蹲下来抱着他说:“仔仔,妈妈去上班,中午12点就回来,回来跟仔仔讲故事。”他还是不肯,紧紧抱着我,我亲亲他的脸,说:“你很想妈妈,很爱妈妈对不对,妈妈也很爱你哦,妈妈中午就回来跟仔仔玩,好啦,仔仔,再见。”他终于肯慢慢松开手,但我出门时他还是大声哭,我中午下班回到家首先高兴地抱着他亲亲,两三天后,他就慢慢接受了,在我出门时他能跟我挥手再见,我关上门还是听到他忍不住叫几声,一个星期左右,他就很适应我要上班的事了。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和父母不断告别的过程,与其担忧,不如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力量,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方法

我是@悦然育儿心理,宝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关注我,一起研学育儿之道。

出国看病美国肺癌治疗

美国安德森看病咨询怎么样

美国安德森看病咨询怎么样

赴美就医签证通过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