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通讯趣味育儿如何正确看待赏与罚的原则
2024年06月19日 静态资讯
PART 2 赏与罚的原则
把大人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是无济于事的。惩罚再多,也不会带来长期的服从。如今的孩子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愿意接受各种严重程度的惩罚。从大人的角度看,迷惑不解的父母总是错误地希望惩罚始终有效,却认识不到他们采取的方法其实根本行不通。从惩罚中大人充其量只能获得短暂的效果。
chapter 6 奖赏与惩罚
我敦促老师立即停止那些不适于孩子的奖励和惩罚,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一个新生儿诞生了,他在精神上绝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无助且无力。一种崭新而庄重的尊严感将随着婴儿心灵的自由油然而生。从此,孩子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兴致勃勃,也会对那些曾经吸引他的外在诱惑保持沉默。我曾像其他人一样,相信教育者有必要借助一些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认为应当先激励幼儿基本的情感需求,如食欲、虚荣或自爱,以便培养他的劳动态度与和平理念。后来我惊讶地发现,有些孩子根本不理会这些低层次的赏罚刺激,仍然保持着端正的品行。于是,我敦促老师立即停止那些不适于孩子的奖励和惩罚,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
然而,世上没有什么事比要求老师或家长放弃旧习惯和传统偏见更加困难。
有个老师对我的教育理念很感兴趣。趁我不在场,她准备在蒙氏教室中部分运用(或者说试验)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一天,我不打招呼地到她所在教室巡视,看见她班里最聪明的那个孩子胸前戴着一枚硕大的银质十字架,而另一个孩子被要求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张椅子上。
一个孩子受到奖赏,另一个孩子却遭受处罚,我静静地注视着。戴十字架的孩子从自己的小桌上拿东西到老师的讲桌上,不停地来回走动,十分忙碌并且神情专注。他多次经过坐在椅子上的那个受罚男孩的面前。一次,十字架恰巧掉在地上,受罚的男孩捡起它仔细打量,然后对这个男孩说:“你知道你掉了什么吗?”后者转过头,满不在乎地看看这枚十字架,表情似乎在说:“别打扰我,忙着呢。”随后他开口说:“这东西对我有什么用?”受罚的男孩平静地问:“对你没用?”接着他说:“如果是那样,我把它戴上好了。”对方回答:“好啊,好啊,你戴上它吧!”从语调中听出,他的意思似乎是:“谁在乎那玩意儿!只要别烦我就行。”椅子里的男孩缓慢而小心地把十字架挂在胸前,仔细凝视片刻,然后伸开双臂,惬意地坐到椅子上。奖赏总能让受罚的孩子得到满足,专心致志的孩子却对此不在乎:他的满足感来自于工作。
有一天,我带一位女士探访附近的一所儿童之家。她一边称赞着孩子,一边当着我的面打开一个小盒子,并从中取出几枚小小的铜质奖章。这些用红缎带系在一起的奖章闪闪发光。她说:“老师会把这些奖章挂在最懂事、最聪明灵巧的孩子胸前。”由于当时我无权要求这位女士采用我的教育方法,于是便默不作声。这时候,老师走过来拿起盒子,正在此时,坐在第一张桌子旁边的一个4岁男孩皱起眉头表示抗议,并且反复地大声说:“不要给男孩!不要给男孩!”
这样的场景多么引人深思!虽然这个小家伙受教育不多,但已经知道自己是教室里反应最敏锐的孩子。他受不了这种奖励方式的侮辱,又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辩护,只好当场指出自己是男孩的事实。
说到惩罚,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在面对一群爱惹是生非的孩子时,不管怎么训斥、央求或劝说,他们都不会听话。请医生给他们做检查的结果是一切正常,什么毛病也没有。没办法,我们便在教室的角落里放一张小椅子,罚调皮捣蛋的孩子坐在椅子上,把他孤立起来。同伴都能清楚地看见他因受罚坐在那里,而我们则会向他提供他想要的东西。这种隔离方法总能成功地让孩子安静下来,比老师的训斥要有效得多。此时,孩子终于悟出了和他人相处的好处,而且希望像周围的孩子一样有行动自由。通过这种方法,那些最初在我们看来离经叛道的孩子慢慢都学会了自律。多数时候,孤立的孩子是“享受”特殊待遇的对象,似乎生了病或者孤立无援。每次我走进教室,都会先走到这样的孩子身边,并且用对婴儿说话的口吻与他交谈。之后我再面向其他孩子,对他们做的事表现得饶有兴趣,好像他们都是大人一样。我不知道被孤立的孩子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但他们的转变的确真实且持久。事后,他们都为自己的言行骄傲,并且从心底对老师和我保持一份柔情。
(玛利亚·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