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视频插座

古人反季养花(秦始皇是反季节蔬果种植的最早实践者)

2024年07月05日 静态资讯

公园附近的小菜市场正常营业了,实在是件让人感到美好的事情。疫情防控吃紧时,街头的农贸市场都关门了,买菜只能进超市。超市的菜或者整整齐齐装进保鲜盒、裹上保鲜膜摆放在货架上,或是一样一样堆在大小相同的货柜里,等着能相中它们的人带走。在超市买菜总觉得缺地气,只有进了菜市场才能激发出生活的热情。

菜摊刚刚开始营业的几日,菜的品种还很少,大白菜、土豆、洋葱、南瓜、冬瓜等不过十来样,尽管不丰富但也让人心里踏实了几分。随着复工复产的行业越来越多,菜市场也一天天有了变化,茄子、西红柿、豆角、辣椒、蒜薹……菜品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周末,赫然发现香椿居然上市了,这可是从云南远道而来的春味道。菜市场日渐丰富的背后是逐渐回暖的中国市场。

菜市场的品种日渐增多,家庭煮妇的菜篮子也就可以挑挑拣拣了。

鲜嫩的黄瓜、豆角、西葫芦、茄子……这些原本不应该是这个季节里出现的蔬菜,如今已是一年四季最为常见的食材了。不过这些温室大棚栽培的反季节蔬菜很久以来都是被健康人士所诟病的。认为其生长过程中使用了“促生长剂”,不宜食用。热衷于食补的人士,更是提出,中医倡导的养生概念里有一条就是吃当季,吃当地。意思是,你处在什么地域就多吃当地产的食物,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的食物,也算是紧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条铁律吧。

其实,现代人关于反季节蔬菜的健康争论主要是聚焦在农药残留上。古代也有反季节蔬菜,古人认为这类型菜不健康的判定标准则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的。

秦始皇是个有奇思妙想的人,两千多年前,他命人利用骊山脚下温泉众多的有利条件,在冬天种出了瓜果,让儒生们前往观赏。《论语》中记载孔子倡导“不时不食”,奉劝大家要应时令、按季节吃。秦始皇偏不信这套,非要在冬天吃个新鲜瓜果,不仅要吃,还要召集儒生们参观。想想当时的场景应该跟现在看科幻片差不多吧。

这种反季节种植的栽培技术到了西汉末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两汉时期,温室栽培反季节蔬菜一直都在备受非议中不断发展。汉元帝,就是那位把王昭君送出塞外的汉代第十一位皇帝,他在太官园中开展了反季节蔬菜种植,方法已经跟现代温室很接近了,只是没有塑料的温室大棚而是一间间不见天日的黑屋子,在里面生火加温,以达到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西汉时温室栽培的蔬菜已经有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昭帝时,不仅皇家有温室,就连富人们也能在冬天美美地享受温室蔬菜了。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召信臣传》中写道:“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乃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两汉时期,停断温室的诏书都下达过。一面是有钱人享受温室大棚带来的新鲜菜品,一面是不断受到批判禁止食用不时之物。汉代是尊崇儒家学说的,“不时不食”的儒家理论,也就导致了两汉都曾下令禁止温室种植。

不过,汉代的朝廷禁令并未让温室技术消失,之后的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能看到对温室种植蔬菜的记录,只是这种种植花费颇巨,一直都为贵族阶层所享用。古代温室蔬菜“不见风日,苗叶皆嫩黄色”,又因违背天时被斥为“味无所指而夭折生长”的不时之物。加之有儒家“不时不食”的文化思想影响,人们担心食用它们会有妨于身体,往往抵制反季节果蔬,多将其用于祭陵庙。所以古代用温室养花比种菜更流行一些。

科技的发展,尤其塑料的发明,让温室大棚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反季节蔬菜大量上市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但是,关于它的担忧依然存在,这担忧不再单纯是受文化影响,更多的是对其成长过程中农药使用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

越来越发达的物流业已然能实现全球瓜果蔬菜的快速流动,当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成为南半球的温室,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可以成为北半球的温室。那时,就不用担心温室里的农药问题了吧。梦想可以有,万一实现了呢。看,云南的香椿芽已经摆在面前了。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电脑采购杂志社

广东安全生产技术期刊

模型世界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