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四害防治小窍门公示杭州人双筷制进食
2024年07月15日 静态资讯
□ 赵荣光
“双筷制”是指中餐公宴场合,每位就餐者分别使用“进食筷”和“取食筷”各一双,取食筷用于从公共器皿中夹取食物,进食筷则用于送食,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视觉不洁。为防止拿错,取食筷和进食筷自外向内分别摆放,筷子颜色也有鲜明对比。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以来,全国各地又开始热议餐桌文明,“双筷制”进食法再次进入公共讨论空间。这让身为杭州人的我又升起一份感慨,杭州人对双筷进食有话说啊!
杭州人双筷进食的历史,可以讲四个历史节点的故事。
宋高宗赵构:中国双筷进食第一人
900年前中国人开始了用两双筷子吃饭的历史,地点是在杭州。
杭州最早的双筷制助食法实行者,是赵构(1107~1187),杭州人都对这位老市民的故事知道一二,“哦,就是与秦桧合手杀害岳飞的宋高宗啊!”
是的,就是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他在位36年(1127~1162),又在內禅之后安享了25年太上皇帝的清福。
赵构坐像,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安享晚年的处所是德寿宫。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吴后即高宗皇后。
淳熙十四年(1187),赵构寿终正寝于德寿宫,时年81岁,吴后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驾崩,享年83岁,在中国帝后历史上,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对长寿夫妇。
赵构吴皇后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文献记载,赵构在德寿宫实行双筷制进食,那就是1162~1187年间作为太上皇的事。
赵构施行双筷制进食颇耐解读:既有珍食惜福意义在,也有一箸戳到底不利卫生的理解在,当然还有“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的善念在,可谓“曾经忧患增识见,死里逃生悟时艰”。
力倡双筷西医院长汪千仞
杭州市是中国沐化西风,近代医学兴起最早的中心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杭州双十医院院长汪千仞就是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是康有为弟子,曾赴英学医,归国后在杭州南屏山下,建双十医院。
这位现代医学先驱,家庭三餐实行双筷制,并积极推助社会普及。
1923年4月30日,汪千仞应邀赴上海演讲“吃饭问题”,他说:国人吃饭的习惯,常常8人一桌,每人各自用筷子、勺子取菜和汤,一顿饭每人要30多次,那么“口涎与菜羹之接触,每人亦三十次”。因此,每次吃饭,“与人交换口涎中之微生物二百四十次也。”
他认为这种“恶习”应当革除……他家中实行分食方法,“每人各备一碟,又备箸匙各二副(颜色不同,以免误用),一以取自公共器皿中而置诸碟,一以入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疾病传播。(《吃饭问题——汪千仞先生在家庭日新会演讲》,《申报》1923年6月7日)
汪氏曾留学西方,受西方免疫学和饮食文化影响,他说自己家中一直坚持双筷制进食法,并号召国人在各自的家中实行起来。
五十年代的杭州风气
略搜捡昔日报纸,我们感慨地发现,用两双筷子吃饭是1952年至1958年间杭州社会普遍的现象。
1958年“浙江省第一次除四害和消灭血吸虫病积极分子大会”上,共青团浙江省委“勉励全省青少年要努力做到:勤锻炼、勤洗澡、……不随地吐痰、提倡用两双筷吃饭,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着新的品德和卫生习惯的新一代。”(《勉励青少年和妇女除害灭病》,《杭州日报》1958年1月26日第3版)
建国后,“高长兴酒家”更名为“杭州酒家”,曾是杭城最高档的菜馆之一
同年8月,杭州市党政主要领导检查了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等区的除四害、讲卫生工作,他们“对杭十一中、杭州酒家的卫生工作感到满意。杭州酒家已实行双筷制,并做到食具和毛巾定时消毒,保证顾客的饮食卫生。”(《为彻底消灭四海而努力》,《杭州日报》1958年8月18日第1版)
1个月后,中央卫生检查团浙江分团先后两次深入细致地检查了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笕桥、上泗等区包括居民区、工厂、农业社、机关、学校、医院、部队驻地、公共场所、寺庙等68个单位,特别提到了“饮食行业如天外天菜馆”。检查团看到“人人刷牙,普遍实行分用毛巾、公筷、双筷制;建立了人民保健制度和健康档案,正在向健康居民区、村挺近。”(《本市除四害运动成绩巨大》,《杭州日报》1958年10月9日第2版)
同年的《杭州日报》一篇文章讲到一份1952年2月萧山县河上村民双筷进食习惯的材料。从1952年到1958年,“六年来,这一良好的办法,已为全村的家庭所采用了。”采访者说:“我与六十岁的老社员黄厚庆同桌吃饭,他熟练地使用着公筷。在宋子旗的家里,我看到他们每双筷子整齐地挂在板壁上,板壁上还写着‘祖母’等等字样,这样使每人的筷子都有它固定的位置。现在连开始学着男筷子吃饭的儿童,都是学着使用双筷的。”(张云啸:《红旗还是挂在我们村里》,《杭州日报》1958年9月11日第3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每人都用双筷,但却将其称为“公筷”。这个“公筷”与今天人们的理解不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每人餐位上的双筷,一双是只能用来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另一双是专门用来将食物送到嘴里的;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是“取食筷”,将食物送到嘴里的筷子是“进食筷”。因为每个人手里的取食筷都是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其行为与传统的一筷进食方式完全一样,然而性质截然不同,为了强调其公共器皿和共同挟取的特性而称之为“公筷”,这是有特定时态语境的称谓。而今日多数人的理解则是人手一筷之外与每道菜肴配置的众人轮流共同使用的筷子。以上,只是笔者略经检索得到的几则历史资讯,今天读来,让我这样一位生活经历其中的老年人往事回忆不仅浮想联翩。
作者示范“一秒钟·两双筷”的进餐仪礼
SARS事件后杭州一直在坚持
2002年的SARS事件再次给中国人敲了警钟。
2012年,浙江工商大学为在学校接待餐厅实行“双筷制”举行了隆重的启航仪式。次年,在嘉兴学院举行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工作会上,与会代表发出《双筷——21世纪中华餐桌文明倡议》,倡导在传统中餐公宴中自觉采用“双筷”进食,推进餐桌文明。
省委主要领导视察体验后,亦予高度肯定,认为高校应当普遍推行双筷进食制度,不仅有益生理,同时有益心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举措。
2012年浙江工商大学开始在接待餐厅正式推行双筷制
浙江工商大学的全校选修课上开设了双筷制专题讲座,该课程入选为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课。其时,国家许多重大媒体都予积极报道:“多添一双筷子,保证一份健康。推杯问盏、碗碟交错之际,竟成细菌交流、疾病传播之时。如此尴尬,让人情何以堪?如今,这个常常带来大麻烦的‘小问题’被浙江工商大学推行的‘双筷制’轻松化解。”
双筷制进食法在许多家庭、集体伙食单位、聚餐进食场合普及中,时下的杭州餐饮业许多都在提供双筷服务。位于凤凰山南麓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每年都接待来自全国和世界的慕名参观者,他们许多也都感受和感慨了双筷制进餐的仪式与乐趣。自SARS事件以来,双筷制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开始慢慢地普及中,新冠肺炎的逆动无疑在加速这一普及进程。而杭州人显然是一直走在中华餐桌文明进步的前沿的。
本文作者设计的杭帮菜博物馆场景-复原高宗宴会清河王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筷子文化深深影响了历史上的周边地区,而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和浙江与海外商贸文化交流地理优势,杭州自然成了筷子文化外传的重要台地。杭州、浙江是东瀛外交使节、学问僧、商人的频频访问中国的重点地区,日本的筷子文化礼俗就深受浙江的影响。
线绘敦煌壁画宴饮图-日本人横箸是受到唐风影响
日本用筷助食始于中国,至今橫箸餐位的习惯就是唐人的餐桌礼制,他们规范的执筷姿势、餐前感恩礼,以及对筷子文化的郑重与庄重,都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箸文化史》,北京:中华书局)而今,在振衰起敝,重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契机下,汲取历史经验,意义不可轻估。
2020年3月23日凌晨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