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钻头

维修电器的名言有哪些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

2024年07月31日 静态资讯

杀狼还是杀羊?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和儿子两个人骑摩托车去到郊外露营,第二天醒来儿子告诉我,在醒来之前,有另外一个我醒来过,并跟他说过一些话,这些话我却毫无记忆,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儿子还认为那个像“鬼魂”一样存在的“我”,才更像自己真正的父亲,这会是怎样的心情?又或者,用陌生人的双眼以第一人称注视着自己肢体的一举一动,或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着“别人”的身体,这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这是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的亲身经历,书中所描述的是一段真实的旅程,也是一段自我疗愈的真实故事。他是一位父亲、一位教师、一位哲学家、一位摩托车爱好者、同是也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还有另外一句名言说“一流的智慧,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有正常行事的能力。”这样看来,这本书的作者无疑也是一位拥有卓越智慧的英雄。

初次想读这本书,更多是基于对于摩托车的喜爱和对摩旅的兴趣,想看看48年前的人骑摩托车横穿北美大陆再沿着西海岸南下会是怎样的体验?禅与哲学当然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好感。然而,通读全书后,旅程的文字描述只是思想的点缀,关于“人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人间值得?”这些问题背后的探索,才是旅行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最大的启发。

1、关于肖陶扩(Chautauqua)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概念,一种已经被电视、手机、现代承载一切娱乐内容的科技产物所消灭掉的概念。可奇怪的是,这种美国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成人教育模式“所带来的真正价值——身心灵的启发,却并没有得到科技的继承,而是随” 肖陶扩“的没落一起被时代埋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提到了旅途中与作者同行的约翰夫妇,他们既依赖于摩托车带来的生活便捷,又憎恨因其科技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内心恐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矛盾。我想到我在地铁上看到的路人们,彼此近在咫尺,却相隔万里,盯着手机屏幕,通过”科技产品“向往着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却在每时每刻逃离当下的美好,离理想的生活方式却越走越远。手机仿佛成了人们心灵宇宙所坍缩成的一寸屏幕,不再浩瀚,我们不曾抬头瞭望,我们低着头都成了”盲人“。

科技发展绝不是只有好处的,坏处往往被我们忽略,然而被忽略掉的往往是最重要的。我们现代人似乎更需要一次“肖陶扩“,来问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

科技无声的用越来越方便的现代生活吞噬着当下,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中所一再表达的——科技产物也是媒介,是人感官的延申,强化了功能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感官知觉的分裂与对感受的缺失。《娱乐至死》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代社会演化的悲观,我们陷入了沉沦,忘记了“存在“本身,用娱乐的方式死去,用最节能的方式苟活,承受着米兰昆德拉所谓《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所以,一场强调专注当下感知自然,并重新定义“价值“的旅程是必要的。这也是我计划未来独自摩旅318去一趟西藏的原因之一。在书中,摩旅横跨北美是作者“真实面对自己”并最终自我疗愈精神分裂症的一场旅途。

2、关于精神分裂?

我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分裂”无处不在且在所难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行动,每一次行动都是一次“价值观”的选择,比如:睡前是拿起床边的书,还是看一会儿手机?这也是两种“分裂”的声音,在争夺你的注意力并做出选择,因为选择的反馈,会再次强化某种观念,直到它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让最初的价值观甚至是观念一并消失殆尽,最终就如同行尸走肉般节能的,快乐的活着……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人,也就是书中作者描述的“鬼魂”——斐德罗,质疑一切顺应社会惯性的、肤浅的无意识选择,他为了追求“理性”的真理,深入到难以兜住自我的理性深渊,终于自我被瓦解,然而他又如英雄般奇迹的活了过来,被自我所拯救。

记得我看过一本心理学书中提到,战场上的士兵如果梦境中总是出现真实的、连贯的战场真实画面而没有了梦的修饰,就得接受治疗。还有一本书提到如果一个人总是出现同样的梦境,也是心理疾病的征兆。这是大脑“心里防御机制”出现了问题,那些难以消化的负面情绪已无法被潜意识掩埋——自我面临瓦解的风险。试想我们如果每一天在梦中醒来,然后过着连续的生活,一天结束后又在夜晚入睡,再次在梦中苏醒,却是现实生活,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哪个才是梦境?如果连什么时候睡着或醒来都无法控制,而两个世界中自己的梦境在醒来后又会彼此被遗忘,这就是精神分裂的体验吧。

斐德罗在书中被描述为自己的“鬼魂“——被医疗机构,准确说是被当代社会所选择“杀掉”的自我,在最后被儿子克里斯的真实情感所拯救。儿子说“我就知道“,作者才真正认识到那个活下来的“自我”恰恰是一种真正的死亡,而斐德罗——那个曾经疯狂探求“真、善、美”起源的父亲,也是最终提出“良质”的哲学家,才是真实的人,孩子的父亲,他活了过来。

3、“良质”下的科技与艺术

“良质”的概念,总会让我想到王阳明的“良知”,也会让我想到王阳明将“善”与“恶”整合于一身的圣人之道。他杀起人来毫不含糊,同时也是大善之人。他说:“我心光明,亦复何求。”还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良知。” 我想,“良质”与被光明所照亮的“心之体”,也就是“存在”本身,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良知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阐述“存在先于本质”时,描述过一个酒杯之所以是杯子,其本质是在被造物时就确定了,而人不是,人的自由在于未知——可以自我定义。我很认同,可现在看来“杯子的本质”被确定,如果脱离了人与良质,便毫无区隔,里面还是有“人自由”的成分,不然世界将索然无味。书中对此有作者的思想实验。一切我们用常识、直觉认为是“好东西”的物品,包括摩托车及所有的科技产品,都具备良质的特征。而艺术家往往是倾注毕生精力在良质的前沿探索,并连接着这个世界的造物。我们愿意享受苹果手机的“浪漫”体验,却不愿意做一名华强北的手机修理工,这就是科技所带来的“分裂”,而《奇迹笨小孩》中那位将“良质”注入了手机拆解并创业成功的景浩,就是解决这种分裂的优秀代表。

给我的启发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倾注注意力与感情,就像作者描述的,维修摩托车并不难,难的是获得“拥有心平气和的态度“。书中的其他人对作者嗤之以鼻,甚至嘲笑。我想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表示认同,并就禅与冥想的话题,会向作者继续讨教。

书中有这么一段,我印象深刻:“枯燥就表示你已经失去了良质的指引,丧失了从新鲜角度看事情的能力,不再有初学者的虚心(初心)…如果你觉得无聊,就表示进取心已很低落,厌倦的时候,一定要停手……”。我想,做任何事,一旦有了想赶紧做完就逃的态度,这件事或者是某个出品,铁定做不好的,因为没有良质在其中。

良质的概念对艺术品的欣赏,也是莫大的启发,我想为什么萨特与波伏娃对贾克梅蒂的作品如此欣赏。也是因为这位艺术家倾注毕生精力,用作品去诠释“存在”本身,他的作品也有“良质”的灌注。看过雕塑作品《行走的人》,或多或少会觉得他与自己,有那么一点相似——孤独、沉沦、麻木的一面。“良质”就像是上古的耳语,可以唤醒我们社会无意识的自然情感。

要说清楚“良质“的概念是不可能的,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佛学、《道德经》中的思想,“良质”是不可言传的,就像苏格拉底所说,它不是一种真理,只是一种比喻。

4、关于哲学

都说这是一本有门槛的哲学书。我很荣幸阅读过程虽然慢,但不至于不知所云,还能跟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共情。尤其是关于辩证法、修辞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理性起源、现代科技……这一思想脉络的传承与演化。

原来,苏格拉底之死所捍卫的思想,并不是柏拉图用“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所能阐释的。如果用佛学的思想来描述,它属于“无”,是超越一切可以用文字所表达的范畴。跟佛学、禅等东方思想殊途同归,也就是苏格拉底死前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不是真理,只是一种比喻。”这句话是斐德罗(作者)在患病前,在哲学课上对授课主席(学院权威)所发出的致命一击。读到这部分时,我也生出一种畅快感,作者也知道自己这句话将让自己在学术圈被扫地出门,就像宣判自己的死刑。读到这里时,想到萨特的“我们是被宣判为自由的”,还想到了苏格拉底的直面死亡。是的!真正的“真理”只是一种比喻,是没有答案的“体悟”,也不能称其为真理。《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已指出能被定义的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似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并不懂得“道”,也许“苏格拉底之死”激发并阻碍了他们思想的传承,也许伤痛也带来了不可化解的执念。

这里我完全没有任何批判两位伟大哲学家的语义,只是因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现代科学太过发达,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我们才会反过来在他们的思想中寻找智慧之源。即使他们的理论模型漏洞百出,也不妨碍两位哲人思想的伟大,依然是我们学习绕不过的人物。

《道德经》、禅、东方哲学确实给作者带来关键的启发,尤其是在西方“理性”思想孕育下攀登上来的学者。科技时代的辉煌与其说源自科学革命,不如说源自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脉的“理念”影响了宗教、神学、艺术那部分神秘的浪漫,而亚里士多德一脉的“古典”理性,用逻辑二分法之刀将物质世界切分到如今的“夸克”层面,也走到了科学可以探索到的极限,或许是尽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已经洞察到了这一理性边界,很遗憾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到康德,不知他对康德的思想如何理解?当然也没有提到同一时期的“存在主义“哲学。

书中根据古希腊词根,提到“斐德罗“被苏格拉底比喻为一只狼(后记修正了来源),作者用狼和羊来比喻当代人的两种“生活价值观”之选,就像《骇客帝国》墨菲斯给尼奥蓝丸与红丸之选——是要真实面对自己的存在?还是在虚无沉沦中节能的活着?作者把牧羊人比作社会权威,可以给我们提供安全的羊圈与食物。而当一只羊获得了自由,被抛到这个虚无的世界,于未知的黑暗中呼唤主人——牧羊人,它带着无助与恐惧…….最终唤来的可能是牧羊人、也可能是狼,甚至发现——自己才是那匹狼。

如果你是那只发现自己也是“狼”的“羊”,你会选择杀死谁?这是克尔凯格尔式《非此即彼》的选择,也是你我不得不承受的所谓“自由”。

安德森医院怎么样

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需要多少费用

安德森医院看病中介怎么样

赴美就医签证通过率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