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职业教育为学子描绘
2024年07月31日 静态资讯
“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术人员的产品”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而职业教育无疑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近年来,我市各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让人人皆可成才,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眼下,正值各大院校的毕业季,“就业”再次成为校园里各个年级学子们的热点话题。然而,赣州技师学院“客户信息服务中信定向班”的学生们却显得云淡风轻,毫无“就业压力”。
这正得益于该校推行校企共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该定向班为赣州技师学院与中信集团公司校企共建,于2017年9月正式开班,成为该校校企共建合作冠名班的大家庭中增添的新伙伴。该院党委书记黄国杰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互惠互利的双赢之路,充分整合了企业与学院的资源,形成校企合一、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此外,学校还与赣州经纬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签订学生跟岗、顶岗协议,建立了稳定的跟岗顶岗实习与就业网络,对跟岗顶岗实习的学生,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留用率达到95%。”
注重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经成为了全市各职业院校的共同特点。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我市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校企对接”思路,我市开展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活动,先后召开了“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流动现场会,开展了“立足产业抓对接,万名学生进园区”活动,开展了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工作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31所中职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合作企业160家;企业在学校建生产线38条,学校在企业建实训基地178个;有企业冠名(合作)班161个,年订单培养学生11913人。
近年来,我市还立足实际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出的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产学模式,均取得较好成效。此外,我市依托职业学校创办农民学院,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和“公民职业化”工程,面向全社会拓展生源,吸纳高中毕业生、农民、社会青年,构建了年培训12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整合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6月3日,教育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瑞亚杯”分布式光伏系统的装调与运维竞赛项目在郑州落幕,于都县职业中专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代表江西省参赛,荣获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团体三等奖,该校谢小泉和肖仲两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这是于都职业中专首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国家级比赛并获奖,离不开学生团队的奋力拼搏,更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辛勤耕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内涵建设的关键。我市各职业类院校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学校发展。
通过制定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三年提升计划”, 我市近两年对全市500余名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同时积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教师一专多能、一凭多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此外,还聘用了500多名校外技术人才,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增强,推动了教育教学创新,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每年的全市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均涌现出一批优秀技术能手。组织参加全国、全省技能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2017年,我们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19位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组织了50多名教师赴外考察学习,选送杨孟鸿、刘燕娜等多名教师到高等职业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培训学习、调研考察,教师转变了观念,开阔了思路,教学科研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赣州农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技能竞赛是展示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窗口,赣州农校师生先后在全国、省、市各级技能竞赛中共获75个奖项,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职组蔬菜嫁接项目三等奖。(记者陈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