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照式育儿母亲参照效应在影响孩子如何
2024年09月10日 静态资讯
母亲与孩子的连接并没有随着胎儿的出生而断裂,反而在越来越多的相处中感情日渐亲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说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超越了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福禄培尔曾经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里。”可见母亲在教育中所体现的重要分量。
近来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天妈妈买了2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兄弟俩都很想要那个大的苹果。这时妈妈的举动就很关键了,是要求大的让着小的?还是让孩子懂得彼此谦让?这位母亲两种方法都没有选择,而是指着家门前的草坪说“谁先把草坪清理好,谁就先拿到大的苹果!”兄弟俩欢呼雀跃地去除草了。孩子们由此知道,想要得到的东西是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得到的。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孩子的价值观发展。
在家长眼里,一个家庭中没有什么是比孩子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了,父母因此越发的焦虑,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引导。而这其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母亲参照效应”在发挥作用,那么这种效应到底指的是哪些内容呢?
何为“母亲参照效应”?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基于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自我概念可以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独立型和依赖型自我。并且提出,在西方文化中,独立型的自我概念比较强烈,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个体性,关注的是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而东方文化中,依赖型的自我概念显现的比较明显。东方人更加注重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而这其中与家庭的关系非常紧密,家庭观念浓厚。
北京大学在2002年的时候在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表明,大学生们除了对自己的信息很敏感外,对于母亲的相关信息也非常在意,并且记忆的非常清楚,这种表现就好像是和记忆自身的信息一样敏锐。这也就是“母亲参照效应”。
北京大学在2007年的时候从脑电图方面对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验证。这次研究中找到了东西方不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自我和母亲这两种参照体系下观察学生们的脑电图。研究中发现,中国学生在这两种参照下都有反应产生,而西方学生仅在以自我参照时才有较强烈的反应。
可以看出,在我国,母亲的教育引导是非常深入的,即使是在孩子成年后这种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呢?这需要母亲的恰如其分。
如何做个“恰如其分”的母亲,对孩子一生很重要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在自己的小说中花费了大篇幅来描述自己的母亲。当成绩优异的达尔放弃上大学时,母亲说了句“好吧。”在达尔想要追寻梦想去非洲的时候,母亲说“那是你的梦想。”最后达尔在小说中描述了自己参军然后回国,几经周折的终于和母亲通上电话,当达尔喊了一声妈妈后,电话那头是很久的沉默。
也许读来会觉得达尔的母亲很是疏离,在孩子的生长中很少的去干预,即使是得知孩子去到遥远的非洲并且有3年不可见面时她也没有阻拦。相对于我国的部分父母要求孩子毕业后就回家工作的做法很是不同。
但是达尔却描述这是母亲沉静而理智的爱。因为在那通长时间沉默的电话里,达尔知道这是母亲在压抑自己的感情。母亲给予达尔的爱是理性而克制的,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和束缚,所以才毅然决然的鼓励孩子去追求自我的人生方向。
母亲的爱温柔细腻,但是也更加需要边界感。时下巨婴一般存在的成年人不在少数,这和母亲的过分庇护大有关系。而理智的爱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让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强势的掌控,实现的教育效果更好。
懂得给自己空间,同样也让孩子独立家长们不厌其烦的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以此来作为解决一大一小苹果分配的问题,似乎只有在面对选择时选择那个小的苹果才是正确的。但是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仅有这一种,让孩子分享或者抓阄等等有很多方式,而这些完全是孩子可以想到的方法,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空间才能看到孩子成长的惊喜。
母亲的教育并非是非此即彼的,恰如其分的爱和教育才是最适宜的。懂得留有空间的母亲更加能够看到孩子的自立自强。父母的庇护是有限的,让孩子拥有独自飞翔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保护。
让孩子从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从独立解决问题中认识自我,逐渐地完善自我认知。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以建立。
孩子的独立是从母亲懂得放手的那一刻开始的。对于孩子的个体性给予尊重,减弱“母亲参照效应”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不再是母亲的复刻版,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母亲是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孩子经历风雨后汲取温暖的地方。但是母亲的爱不应该是束缚孩子手脚的牢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启发,这些是另一种爱的表现方式,却会让孩子更能更加受益。
各位家长对“母亲参照效应”是否有所了解呢?大家对母亲带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哪些看法呢?欢迎留言与名言育儿师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