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不养猫人人阅读夏目漱石一只冷眼看
2024年11月14日 静态资讯
昨天,是一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先生逝世103周年
作为一位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以其在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非凡造诣,以及他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而被世人所熟知。正如其处女作的名字一样,夏目漱石可谓“一只冷眼看世界的猫”。他用一双旁观者的眼睛,记录了人生、社会、典型生活,主要的被记录对象又以知识分子为主。
仅就作品而言,夏目漱石无疑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这在当时自然主义蓬勃发展的日本,很难得到“知识大众”的广泛认可。在那些秉承自然主义创作原则的人看来,事实的再现就是文学,它应该就是生活1:1的复制品。与之相比,夏目漱石的作品“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其创作是在意识层面对生活的虚构,甚至坚持“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这显然不够主流,也不能称其为正确。
然而,与评论界给出的判断截然相反的是,夏目漱石的作品却在日本成了家喻户晓的热门读物,在最受欢迎作家的评比中也数次高居榜首。他的一些作品不仅直接进入日本中小学教材,甚至在日本的1000元面值的纸币上也曾经出现过他的身影。放眼世界,他也是更多文学史家们公认的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读者对其作品的接受与褒扬。
鲁迅曾经这样评价:“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同样是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著名作家,鲁迅眼中的夏目漱石,在文字上的驾驭能力一方面体现出语言的精确优美,同时更以其极富表现力的内心描述去折射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当然,鲁迅之所以会这样推崇后者,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那就是二者同样都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对夏目漱石来说,明治时代来自各种社会现实中的重重压力,带给作家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哀其不幸的一种无力感。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唯有躲进作品中去寻求所谓的“解决之道”,这才有了那只“猫”的出现。只能以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去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其中的愤懑自然可想而知,也是让鲁迅心生戚戚焉的深层次原因。
在《我是猫》之后的10年,是夏目漱石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他饱受神经衰弱之累的开始。当然,与之相比,真正夺走其创作精力与热情的,还是糖尿病。距离《我是猫》发表后仅仅11年过去,夏目漱石就因为大量内出血而离世,绝对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
还有两个细节值得说上一说,一是他曾在1911年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真正体现出了一位作家坚持独立性的桀骜灵魂;另一件事,就是他在死后将自己的大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其大脑至今还保存在东京大学,让人瞬间联想到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不是只有少数人类精华人物才会享受到如此与众不同的“高级礼遇”呢?
夏目漱石
(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如果你记得从前曾跪在那人面前,这一回,你要把脚搁到他的头上去。 我为了不受将来的侮辱,所以要拒绝今天的尊敬。 我愿意忍受今天的我的寂寞,来代替忍受比今天更寂寞,未来的我的寂寞。
——《心》
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草枕》
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我是猫》
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我是猫》
人哪,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
—— 《我是猫》
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 《心》
你或许为之惊诧,但我至今仍这样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爱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
——《心》
爱情建立在自以为具有被爱资格的自信上。但有人自以为具有被爱的资格,却没察觉自己缺乏爱别人的资格,这两项资格通常成反比,大胆标榜自己具有被爱资格的人,会逼迫对方牺牲一切。因为她们缺乏爱别人的资格。把灵魂献给美目盼兮者的男人必定会被吞噬,把性命托于巧笑倩兮者的男人必定会杀人。藤尾是丙午女。藤尾只知道以我执为轴的爱,她从未想过这世上也存在着以对方为轴的爱。藤尾具有诗趣,但缺乏道义。
—— 《虞美人草》
普天之下,哪怕有一个也好,必须寻找出能俘获自己这颗心的伟大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或是慈祥的东西。
——《春分之后》
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 《心》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赵二宝 李小树 刘婷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