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信息

西医理论基础第二章基本组织

2023年09月06日 静态资讯

西医理论基础第二章基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

组成: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

一般特征:

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

作用: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

一、被覆上皮

【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形态:呈薄扁细长,核椭圆形,有核处较厚。

分布:

内皮--血管、淋巴管、心的内表面

间皮--腹膜、胸膜、心包膜的外表面

2、单层立方上皮

形态:立方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分布:肾小管、甲状腺。

3、单层柱状上皮

形态:呈柱状,核椭圆形,靠近基底部。其中夹有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分布:消化道的中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形态:由锥体形、梭形、柱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并夹有杯状细胞。均附着于基膜上。

分布:呼吸道表面。

【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

形态:由表层的扁平、中层的多边形、底层的立方形细胞组成,从嗜酸性到嗜碱性,底层细胞有再生能力。

分布:

未角化上皮:口腔、食管

角化上皮:皮肤

2、变移上皮

形态:细胞的形态、层次随容积而变化。表层细胞可复盖中间层的几个细胞,称盖细胞,中层呈多边形,基底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分布:排尿管道

二、腺上皮与腺

(一)概念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内分泌腺:无导管,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

外分泌腺:有导管,经导管排至体腔或体外。

(二)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单细胞腺(杯形细胞)

多细胞腺:分泌部、导管部

第二节: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

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

1、组成

细胞:量少,种类多

细胞间质(大量):纤维(细丝状)、基质(均质状)、组织液

2、细胞无极性

3、有血管

4、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

二、结缔组织的分类:

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2、软骨、骨(支持CT)

3、血液(营养CT)

【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少,排列稀疏。

分布:广泛,细胞间、组织间、器官间。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组成

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质细胞、白细胞。

2、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基质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扁平,多突,呈星状;核大,卵圆,浅染,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纤维细胞(fibrocyte):

核小,长梭形,深染,RER和Gi少。当损伤修复时,其可转变为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巨噬细胞也称组织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

光镜:形态多样可变,常有伪足;核小深染,较圆,偏心位,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功能:

(1)趋化性、定向运动

(2)吞噬作用

(3)分泌功能

3、浆细胞(plasmacell)

光镜:

1)卵圆形;

2)核圆偏位,呈车轮状;

3)胞质嗜碱性,可见核旁浅染区。

来源:B淋巴细胞。

功能: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Ig)---特异性地中和、消除抗原。

分布:多位于消化道、呼吸道固有层及慢性炎症区。

4、肥大细胞(mastcell)

光镜:

1、圆形或卵圆形;

2、核小而圆,居中;

3、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

来源:来源于骨髓,经血流迁移至CT发育而成。

功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

分布:广泛,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5、脂肪细胞

细胞大。圆球形,相互挤压时呈多边形。中央为一大脂滴。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侧。在HE切片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能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保持分化潜能的形态不规则的原始细胞,需要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壁平滑肌和内皮细胞。

7、白细胞

来自血液,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多见,单核细胞游出血管后即分化为巨噬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1)数量最多;

2)新鲜时呈白色,HE切片中呈浅红色;

3)粗细不等,φ1-20μm呈波浪形并相互交织;

4)由胶原原纤维(φ20-200nm)粘合而成;

5)胶原原纤维是由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聚合而成;

6)EM下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64nm);

7)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作用强,弹性差。

2、弹性纤维

1)数量较少;

2)新鲜时呈黄色,可被醛复红、地依红染成紫色或棕褐色;

3)较细(φ0.2-1μm),直行,分支交织,断端常卷曲;

4)弹性纤维富于弹性而韧性差。

3、网状纤维

1)由III型胶原蛋白构成;

2)纤维细小、分支多,交织成网;

3)银染呈黑色,PAS(+),HE不显示;

4)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

5)在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构成支架。

(三)基质

基质是一种由蛋白多糖、纤维粘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构成的具有一定粘性的无定形胶状物质。

【致密结缔组织】

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包括:

1、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腱和腱膜。

2、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见于真皮、巩膜及大多数器官被膜。

3、弹性组织:以弹性纤维为主的结缔组织,如黄韧带、项韧带、大动脉中膜等。

【脂肪组织】

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

【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星状、多突)、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成成分。

第三节、肌组织MuscleTissue

概述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分类: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三种肌纤维比较

一、骨骼肌

nEpimysium–肌外膜surroundsentiremuscle/organ

nPerimysium–肌束膜surroundsmusclefascicle

Endomysium–肌内膜surroundsindividualmusclefiber

骨骼肌纤维光镜结构

•长柱形,多核,扁椭圆形,位肌膜下,肌浆内为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构成骨骼肌纤维明暗相间的横纹。

二、心肌

(一)光镜结构:短柱状,有分支,有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核1~2个,卵圆居中。以闰盘相互连接成网。

三、平滑肌

光镜结构:

•长梭形,无横纹,核一个,位于中央。大小长短不一,成束或成层分布,以叠连形式存在。

第四节、神经组织(nervoustissue)

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C(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C:支持、保护、营养、绝缘。

一、神经元(neuron)

(一)结构=胞体+突起

细胞膜:可兴奋膜,膜内有离子通道和受体.

1神经元胞体

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膜核仁明显.

细胞质:

LMEM:

尼氏体rER和游离核糖体

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和微管

2神经元突起

1)树突(dendrite):

数目:一个或多个

形态:粗短,树状分支,表面有树突棘。

结构: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接受信息

(2)轴突(axon):

•只有一个,呈细索状,末端分支多,形成轴突终末。

•起始部呈圆锥形,称轴丘。

•表面的胞膜称轴膜。

•内含的胞质称轴质。

•不含尼氏体,含神经原纤维。

•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量:双极、假单极、多极

2、按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二、突触(synapse)

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效应C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连接方式: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

三、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cell)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呈星形,核圆形或卵圆形,较大,染色浅。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纤维性--位于白质。胞突粗,分支多,胶质丝少

原浆性--位于灰质。胞突直而长,分支少,胶质丝丰富

2、少突胶质细胞: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小,核卵圆形,染色较深。CNS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核小,三角形,染色深,胞体突起细长有分支,表面有许多小棘突,有吞噬功能。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4、室管膜细胞:为立方或柱形,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可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PNS的髓鞘形成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长轴突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有髓神经f:

•PNS:施万C.

•CNS:少突胶质C.

无髓神经f: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

五、神经末梢(Nerveending)

(一)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通常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

1、游离神经末梢

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终末部分失去施万细胞,裸露的轴突末端分成细支,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的上皮细胞间或结缔组织内,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剌激。

2、触觉小体

分布在真皮乳头内的卵圆形囊包小体,小体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有髓神经纤维的裸露末梢分支盘绕其间,感受触觉。

3、环层小体

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等处的体积较大的卵圆形或球形小体,其结构为数十层扁平细胞同心圆排列,中央有一均质圆柱体,裸露神经末梢穿行其中,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4、肌梭

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外为结缔组织被囊,内含若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梭内肌纤维)。感觉神经纤维失去髓鞘,环包梭内肌中段或呈花枝样附于近中段处。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梭内肌纤维两端。肌梭为本体感受器,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调节骨骼肌活动。

(二)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体内的终末结构,该终末与邻近组织共同组成效应器。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

起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轴突反复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体

分布于心肌、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和腺体等处。属植物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为节后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其轴突终末分支常呈串珠样膨体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膨体内有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或肽类神经递质。

新美域

百科论坛编辑部

工业A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