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信息

西医理论基础第一章细胞

2023年09月06日 静态资讯

西医理论基础第一章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是基本单位的内涵

1.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的共性

1.都具有选择通透性的膜结构。

2.都具有遗传物质。

3.都具有核糖体。

第二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比较

二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

1)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图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外有糖被)

2)功能

保护细胞

物质交换

2、细胞质

1)线粒体

线粒体--"动力工厂"(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内质网

内质网(其上附着的小颗粒是核糖体)

内质网增大了膜面积,与物质的合成与运输有关。

核糖体--蛋白质的"装配车间"(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3)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由小囊泡和扁平囊组成,与内质网相通)

功能:与动物细胞的分泌物形成有关,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3、细胞核

1)核膜: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出

2)核仁:与核糖体合成有关

3)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4)核基质

染色体

细胞核

染色体(棒状)到染色质(丝状)--分裂间期:解开螺旋,变细变长

染色质(丝状)到染色体(棒状--分裂期: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第四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1.细胞的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1.神经纤维细胞-70mV

2.肌细胞-70mV~-90mV

2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衡

细胞膜外细胞膜内

Na+142mEq/l14mEq/l10:1

K+4mEq/l140mEq/l1:35

Na+有从膜外向膜内扩散的趋势

üK+有从膜内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选择性通透

K+的通透性大

Na+的通透性极小

(3).达到K+的平衡电位

(二)单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activepotential)

细胞在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2.动作电位组成

上升支:去极化和反极化(超射)

下降支:复极化

3.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v上升支:Na+内流(Na+的平衡电位)

v下降支:K+外流

v负后电位:K+外流暂时性减弱

v正后电位:Na+-K+泵的活动

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变迁

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变迁: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变迁: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

2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

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阈强度的刺激

阈下刺激:比阈强度弱的刺激

二)细胞兴奋性的规律变化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

动作电位的特点

1、不衰减性传导

2、"全或无"现象

3、存在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四)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细胞受阈下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去极化

特性:

①具有等级性,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无"全或无"现象;

②呈衰减性扩布即电紧张性扩布;

③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

辽宁青年

食品界期刊

中国集体经济版面费

赢未来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