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区领养猫咪场面感人分离58年双胞胎姐
2024年11月14日 静态资讯
2017年5月,帮女郎栏目的“五月寻亲”活动,曾报道过双胞胎姐妹马松梅与沈红梅寻亲的故事。五年来,我们帮女郎栏目一直在跟踪他们的故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马松梅与沈红梅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家,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7月30号一大早,马松梅与沈红梅这对双胞胎姐妹,来到合肥市的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门前,准备回家。这辆披着大红花的车,就是大嫂李传芝为迎接马松梅与沈红梅回家,特意安排的。
长相一样,身高相似,马松梅与沈红梅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但为什么一位姓马,一位姓沈呢?她们为什么选择从合工大屯溪路校区门口回家呢?
1965年4月28号早上,合工大屯溪路校区门口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周边的宁静。有人发现了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对双胞胎女孩,孩子身上裹着一块红布。这两个婴儿就是马松梅与沈红梅,当时她们还不到一岁。
马松梅:当时工大的大喇叭就喊,我们幼儿园来了两个小孩,人家丢弃的,谁要谁就来领。有个人当时想把两个小孩都带走,但是她抱两个抱不了,就挑了一个能站起来的。
当年,这对双胞胎被两家人收养,一个留在了合肥,起名马松梅,一个去了上海,起名沈红梅。
马松梅:她叫沈红梅,我叫马松梅,我们后面都带着一个梅字,其实不是一个人起的,很巧很巧的。
沈红梅:我从小就知道了,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给我讲了,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直到我奶奶去世,我爸爸才给我讲具体经过。
成人后,马松梅与沈红梅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开始试图寻找彼此,以及亲生父母。1989年,通过合肥的亲戚,沈红梅打听到了马松梅的下落。一样的容貌,相同的身高,1989年的春天,分别25年的双胞胎姐妹第一次见面。见到对方时,她们就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沈红梅说,这些年的寻亲路上,对她帮助最大的,就是爱人周水云。
周水云 沈红梅的丈夫:因为老婆的事,就是我的事,她寻找娘家,我寻找丈母娘,这是一样的。一直支持他寻找亲人,每次寻找亲人,我都陪他过来。
两人相认之后,周水云又鼓励她们,一起寻找亲生父母。
周水云 沈红梅的丈夫:把自己的血液输入到DNA的数据库,想有没有匹配成功的可能性,结果没有如愿,接下来凡是合肥地区举办寻亲活动,我都支持她们两个人参加。
马松梅:感谢帮女郎栏目,感谢我姐夫,他一直讲坚持下去。
在今年的3月份,马松梅的朋友在网上意外发现一条寻亲信息。没想到,就是这条寻亲信息,让马松梅与沈红梅,见到了阔别58年的母亲。
这是今年3月9号,马松梅的朋友吴琼,在寻亲网上看到的一则寻亲信息。1965年,合工大门口,身上裹着红布,一对双胞胎姐妹。看到这些信息,吴琼立马联想到马松梅和沈红梅。
之后,帮女郎记者找到了这条寻亲信息的发布者,家住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的李传芝。提到自己送出去的双胞胎姑娘,王玉玲自责地说,俩孩子在家排行老四老五,多年来,家人一直在寻找她们的下落。
王玉玲:丢的时候有八九个月,两人都能站着,那时候饿,没吃的,我又没有奶。
李传芝 王玉玲的大儿媳妇:我看人家寻人,我跟我儿子讲,你还有两个姑姑在外面呢,我们也找了有头十年了。
之后,李传芝就让儿子把寻亲信息,发到了网上。
3月11号,在记者的见证下,马松梅与王玉玲做了亲子鉴定。3月15号,司法鉴定中心为马松梅与王玉玲出具了司法鉴定意见书。
7月30号,沈红梅从上海回到合肥,与马松梅一起,从合工大屯溪路校区门口出发,回家。
分别58年,抱着两个女儿,王玉玲老人久久不愿松开。王玉玲说,自己很庆幸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两个女儿,没有留下遗憾。
58年第一次回家,见到那么多的亲戚,马松梅与沈红梅难掩内心的高兴。
细心的马松梅姐妹俩,还特意给母亲王玉玲买了一对耳环,一枚戒指。而家人们也喊来了所有的亲戚,欢迎姐妹俩回家。
马松梅姐妹俩:我们从小到大没有送老娘礼物,所以买了一点心意。
回家当天,亲人们还给马松梅与沈红梅补过一个生日,马红梅与沈红梅也去拜望了家里的长辈。她们说,将来她们会经常回家陪陪老母亲。
编后:从2017年5月,我们开始关注马松梅与沈红梅寻亲的故事,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我在他乡寻找你,你在家乡盼我归,马松梅姐妹与母亲王玉玲寻找彼此的故事,更像是一种双向的奔赴,正是双方58年的锲而不舍,才让她们和家人再度重逢。
安徽经视记者马继强报道
来源: 安徽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