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养花成都大邑联合乡居共享社区的生活美
2025年02月18日 静态资讯
千秋雪景推窗见,鹤鸣仙风拂面来。忽觉误入武陵源,琼楼玉宇下瑶台。共山共水共写意,共景共忆共情怀。多少乡恋多少愁,都向诗郎画中猜。这里是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太平社区。
76岁的老大爷陈洪治闲来无事,总喜欢坐在房前青石台阶上,数着门前来来往往的汽车。他惊奇地发现,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来镇上的小汽车都在3000辆以上,比往年同期的几百辆高出不少。变化不止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在游客们的交谈中,陈大爷还发现说普通话的多了,不时还有外国友人的身影。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斜源镇太平社区位于青山环绕的大邑县西北、距县城22公里,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辖19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770人,党员94名。坐落于通往南国冰雪圣地—西岭雪山必经之路上,清澈见底斜江河,在郁郁葱葱树林中吸纳着一颗颗晶莹透明的露珠,然后从容流过小镇。谁能料想十年前这是一个以采煤为主导产业的小镇,四处烟尘飞扬,是成都市乡镇生态发展中的“掉队者”。
近年来,斜源镇立足镇域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全域场镇重建、生态移民搬迁、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居住率达98%。坚持社区发展治理理念,以“众筹”街区营造为切入点,通过政府统筹谋划、社区整合资源、文创团队策划、社会协同参与,众筹资源营造公共空间,塑造宜居宜游的社区形态,不断增进联合乡居融入感和凝聚力,助推文创、民宿、康养等新兴业态发展,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社区,联合乡居生活社区和康养度假产业社区特征基本呈现,“联合乡居·共享小镇”声名鹊起,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网红打卡地”。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小镇
丰富共享社区内涵特质
在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如何避免陷入“千镇一面”的陷阱?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龙建儒表示,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准确把握特色小镇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基本内涵,以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为导向,建设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斜源有什么?是现有种植的4万多亩黄柏、杜仲、厚朴等名贵中药材?还是县级风景名胜飞凤山景区?或是白云庵、唐代摩崖石刻药师崖等历史文化遗存?
“在考量自身的比较优势时,眼界要尽量大一点、宽一点,”斜源镇党委书记金玉良说,如果从大邑县的角度看,斜源镇这些资源的比较优势还是明显的,但是若放在整个成都或者全川乃至全国,同类型的资源比比皆是,单就某一方面的资源而言,打造特色小镇支撑力度明显不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对高品质社区生活的要求不会改变。
斜源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同时又处于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度假区的旅游黄金线上,是市民休闲旅游和康养度假的理想目的地。“考量市场时,切口不妨小一点”金玉良表示,成都近两千万人的庞大市场,为斜源镇的联合乡居和康养度假提供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阿尔卑斯山下的法国、瑞士小镇,几百年来老百姓过着安宁
舒适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斜源镇未来发展,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其本质属性是一个生活小镇,不仅服务于本地居民,也服务于广大成都市民,成为成都市民和本地居民共享的生活型社区和康养度假胜地。”
美学理念+温度表达
营造共享社区生活美学
靠什么吸引成都市民来此体验乡居生活和康养度假?“我们坚持以小而精、小而美的要求,空间布局、街区营造、景观设计、社区文化、新消费业态等各个环节都按照最高标准,打造成一个精品生活小镇,让游客有这样一种感受:一进入太平社区,就如同走进了一家精心设计的主题民宿酒店,”金玉良说。
一张白纸,适合描绘最新最美蓝图。2013年以来,斜源镇结合土地整理政策,将旧场镇改造与山区群众搬迁入镇生态移民相结合,推进场镇(太平社区)整体改造,建成了12万㎡的崭新场镇。在不改变原有水系分布与自然植被前提下,坚持大树全部保留的生态标准,形成了“镇在山中、水在镇中,景镇一体”的整体布局。房屋建成后,太平社区从增强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外来居民的在地认同,各类游客的旅游认同,从实现有情怀、有温度社区入手,全方位推进了街区营造。
活化社区人文资源。一块块砖、一片片瓦、一个水槽、一个水缸、一段旧铁轨......太平社区通过众筹的方式,动员社区居民捐出以前的老旧物件,以这些老旧物件为美学元素,充分挖掘药佛文化、山居文化、大邑白瓷文化等本土文化内涵,巧妙布置晒药巷、飞凤街等街区主游线,形成了“拾景”、“听语”、“随心而遇”、以药入“廉”等街区文化空间,既富有乡土气息又留住乡愁记忆,不断增强群众社区认同感、居民美学认同感、游客旅游认同感。
展示街区生活美学。穿着汉服在幽深的巷子里拍照,在倒立屋里体验时空变幻的乐趣,在太平影院看一场免费电影,或是在公用钢琴上弹奏一曲秋日的私语......行走在太平社区,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艺风”。通过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太平社区吸引乡村景观设计、民宿设计、古建设计等本土人才大量落地,融入美学艺术,精雕细琢每处文化空间,从“生活化、在地化、可照相”出发,把一个个“美景”连成一片片“风景”;引进有理念、有创意的社会投资经营团队,融入美学艺术精雕细琢公共空间,打造了影子水吧、黑子视角、艺术民宿、720°云摄影等23个精品项目。
培育特色消费新业态。太平社区以示范项目带动,引进龙头经营团队,投资打造共享院子、共享禅修、共享美食等5个示范项目,通过特色场景带动业态塑造;以产业拓展互动,依托天府道源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发展山货、药膳等衍生产品,发展文创、民宿、度假等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美的社区环境、宁静的乡居生活,吸引大量的游客蜂拥而来。行走在太平社区,幽深的巷子里、街区特色文化墙边、河边景观步道两旁......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摆拍照相、打卡留念。“可照相”已成为太平社区的一个“热词”,也体现了游客对太平社区的认同。通过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如今的太平社区,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地和休闲旅游爱好者的“打卡地”。
专业化手段+社会化力量
提升共享社区生活品质
打造联合乡居和康养度假共享生活小镇,不仅要实现游客“进得来”,更要“坐得下、留得住”。为此,太平社区大力推动公共服务精准化、生活服务便利化、社会服务专业化,通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共享社区品质。
推动公共服务精准化。太平社区实施“雪亮工程+微权力治理”,实现64个监控探头街区全覆盖;完善设施配套,新建2座社区星级公厕和农夫市集;运用空间美学理念,实施种花植绿,打造可食地景、美丽阳台。实施太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规划建设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实现“进得来、坐得下、留得住”。
推动生活服务便利化。改造利用原游客中心,依需求打造“斜源小镇共享中心”,建成乡居规划馆、共享经济“双创”中心等空间,成为新老居民乐活集聚地。通过配置智能充电桩、自助净化直饮水源等设备,发展汉服店、蜡染、根雕、竹编等新零售,配套书吧、鲜花店、咖啡屋等生活服务,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推动社会服务专业化。引入社会组织入驻社区,引进“3+2”读书荟,孵化培育社区组织、自组织17家,其中注册类社会组织1家,备案类社区组织16家,其中志愿者队伍6支,广泛发动驻区单位、机关党员、街区商家、社区居民主动认领秩序维护、景观管护等微项目。发动居民参与开展“斜源讲堂”、“斜江晚唱”、“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传播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角色转变,培育“爱家睦邻、幸福太平”社区文化。
编者按:围绕“小而精、小而美”目标,太平社区将美学理念与乡村表达相结合,高标准推进社区街区营造,如今,太平社区已成为大邑居住标准最高的安置小区之一,其住房价格与房屋租金与大邑县城小区基本持平或略高一些;围绕“要素活、百姓富”的目标,太平社区着力抓了一些“吹糠见米”的重点项目,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区实实在在的变化。
让设计点亮生活,让场景带来消费,让共建成为常态,让共享成为现实,让产业永续发展,太平社区正向着联合乡居+康养度假共享社区的目标阔步前进!
大邑县委社治委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杨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