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监测电缆

海拔4500养花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

2025年02月18日 静态资讯

类乌齐

藏语里的“大山”

位于西藏东北部

平均海拔4500米

我踏上这片高原

是因为一位七旬老人

这是他第20次进藏

距离他第一次进藏已有42年

↑1981年春季,李纯民在西藏昌都类乌齐县下乡工作途中(2021年4月21日翻拍)。

一、独家线索

北京,中国照片档案馆。

浩如烟海的馆藏当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它是新华社记者在20年前拍摄的一张从天津发出的汇款单,汇款人署名为“七九年援藏干部”。

我在海量的照片中注意到这张没有具名的汇款单,源于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也是青藏铁路开通15周年。

经拍摄者高学余回忆,这是青藏建设总指挥部收到的第一笔汇款。

这张20年前汇款单的主人是谁?

他如今人在何方?

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抱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寻访之旅。

↑图为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于2001年6月15日收到的第一笔支援青藏铁路建设的汇款,这是一位天津的1979年援藏干部汇来的,总额1118元。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顺着当年天津援藏干部的历史档案搜寻,一位天津熟悉援藏工作的朋友给我提供了线索:“给西藏捐款的事情可以去问天航局的李书记,他是七九年的‘老西藏’。”

李书记全名李纯民,微信名“梦回藏东”,1951年生人,当老人看到汇款单照片时,笑着承认是他的字迹,“我每年都给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捐款,直到2006年建成通车,之前没和其他人说过。捐款1118元,是根据当年计划开工建设的公里数定下的数额,我那几年一直关注建设的进度,捐款金额根据实际开工建设的公里数进行调整。”

↑这是李纯民向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捐款的部分汇款单存根。

接着,我又通过李纯民家中保存的汇款单存根等细节反复核实,确定了他就是20年前的那位汇款人。李纯民退休前就职于中交天津航道局,十几年来因一直从事助学活动为人所知。

↑2021年4月28日,李纯民在天津家中整理助学材料。

二、跨越山海

李纯民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4月下旬,我和同事先去了他位于天津的家中做前期采访。

↑2021年4月28日,李纯民在天津家中与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岗色乡小学校长联络。

访谈中,他侃侃而谈,记忆力超乎寻常。

对话中,他真诚细致、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讲起在类乌齐的往事,他眼泛泪光,滔滔不绝。

谈及第一次坐上青藏铁路列车,他激动不已:

“2009年我头一次乘坐青藏线上的火车。火车以100多公里的速度疾驰,平稳又安静,舒适和快捷的旅程让人忘了这是一条曾经多么坎坷艰险的路途!”

对比以前经川藏、青藏公路多次进藏的经历,李纯民生出不少感慨:“西藏在解放前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这是西藏交通建设的沧桑巨变,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进步。能贡献一点力量,与有荣焉。”

他说:“采访我的媒体也有,但跟着我去西藏实地采访还真没有。不能什么都听我说,你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随即,我们定下了跟随老人一起前往西藏类乌齐实地采访的计划。

↑2021年4月28日,李纯民行走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

4月底,我先从北京到天津,再跟着李纯民由天津到四川成都转机到西藏昌都。这是去年才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他第20次进藏。

“车行川藏路,尘飞如烟雾;盘山道路险,峡谷凌空渡。车内味难闻,噪声响若鼓;一天八百里,颠簸加饿肚。缺氧气喘急,心跳更加速;头痛胀欲裂,咬牙忍呕吐。长途无尽头,漫漫西天路;声声问山峦,昌都在何处?”他至今记得当时写下的一路甘苦,从成都到昌都,足足走了6天。

而我们一路搭乘高铁和飞机,从海河之滨到藏东小城,近三千公里的路程,顺利到达昌都邦达机场。

这虽然不是我第一次进藏,但多少还是有些高原反应。

从邦达机场开到类乌齐县城,山路曲折蜿蜒,一路颠簸与头疼为伴。

70岁的李纯民却精神矍铄,一边叮嘱我们要放慢脚步,好好休息,一边跟人商讨这两天的行程:

岗色乡小学、类乌齐县第二小学、伊日乡小学、桑多镇第二中心小学、县教育局、滨达水电站、藏族群众家……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4天3夜,我在类乌齐县跟着李纯民走访了好几所学校,看着他带领施工人员商讨如何安装学校的热水设施、空调装备、教学一体机等。

因为见不得“孩子们用刺骨的冷水洗头洗脚,尤其是女孩子”,他与校长的交谈全部围绕着如何改善孩子们的教学环境,特别是热水供应设施。

助学笔记在他的手机里记了一屏又一屏,找他办事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他熟识类乌齐县每所乡镇学校的校长,和他们亲如兄弟。

每到一所乡镇小学,都会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喊他“李爷爷”。

↑2021年5月1日,李纯民在前往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途中,整理记录此次进藏助学事宜。

↑2021年4月30日,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桑多镇第二小学,学生们用热水洗漱。这套热水设施由李纯民发起的“齐兴”助学奖励基金捐助。

↑2021年5月1日,西藏昌都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李纯民用“齐兴”助学奖励基金捐赠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给同学们介绍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路线。

他细致、认真、事必躬亲。

赢得当地人最诚挚的敬重。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一次援藏,终生援藏。”

这是药不离身的李纯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是李纯民这么多年开展助学活动的动力和依靠。他总是在跟我强调——感恩。“众手浇花,振兴西藏教育;那么多贵人相助,感恩有他有你!孩子们那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所有的辛苦、付出,挫折、委屈,都如云烟随风逝去。”

“生命不只在于长度,还在于宽度”,这也是闲暇时喜欢旅游、学习藏语和英语、生活节俭的李纯民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正是拥有这样的情怀,才使得他十多年来能够一直坚持、坚定地为援藏助学而奔忙。

当我们结束采访要离开类乌齐的时候,李纯民计划去墨脱的行程又等待着开启,但他总是被助学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牵绊住。这个看似瘦弱却精力充沛的退休老人,一直奔忙在乡镇校舍间,如同他当年寄出一张张不具名的汇款单,有责任,有情结,有感恩,初心不改。

↑2021年5月1日,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李纯民(中)和学生们交流。

↑2021年5月1日,李纯民在曾经参与建设的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水电站前驻足。

三、焕发新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报道我们征集了李纯民1979年到1984年间拍摄的老照片,并用在了短视频的片尾。

让老照片“焕发新生”,一直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职责所在。

它珍藏着1892年以来的历史照片1000多万张。

不同时代百姓的生活影像,汇聚成浩瀚的历史。

回到那张看上去平凡无奇的汇款单照片,如果不是凭着十多年图片编辑工作积累下来的新闻敏感度,也许就只能让它淹没于海量的照片当中。

从看到照片,到寻访,再到与采访对象共赴高原。

每一张照片,都埋藏着一条故事线索;

每一张照片,都能捕捉一丝人物细节;

每一张照片,都有时代背景的印记。

珍重每一张老照片,

见证人物过往历史,

挖掘人物深层次的情感,

这就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2021年5月1日,新华社记者黄臻在西藏昌都类乌齐县留影。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 周大庆

记者:黄臻

来源: 新华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农业科学编辑部

商展经济杂志

传播力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