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灯的白炽灯汽车大灯的白炽灯是什么灯
2023年07月19日 静态资讯
汽车大灯的白炽灯(汽车大灯的白炽灯是什么灯)
1.汽车大灯的白炽灯[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Incandescent light bulb)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
白炽灯的光辉深入人心,先后有一大批发明家[发明家,指创造、拥有新装置、新设计或新方法者能更好地提高和影响人类生活水平、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帮助,在人类发明史上作出伟大奉献或在发明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投身到白炽灯的改进事业中。
事实上在炭丝白炽灯诞生以前,人们就试着用各种难熔的金属做灯丝[灯丝,灯泡或电子管内耐高温的金属丝,多为细钨丝,也有用铱或者它们的合金,通电时能直接发光、发热,或者放射电子、紫外线、形成高能电场或产生高能射线等激发荧光物质、稀有气体或形成等离子体等,产生各种颜色可见光。],而在白炽灯问世之后,人们寻求理想状态中的灯丝更是不遗余力。终于在20世纪的第9个年头,美**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极佳的灯丝材料———钨。
钨有许多显著特点,它比其他任何一种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并且它在受热时蒸发量较小,因此在用作灯丝的材料中,钨是再合适不过的。用钨丝[钨丝,将钨条锻打、拉拔后制成的细丝。]充当灯丝制作白炽灯,这是照明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钨丝的引进使得白炽灯在同煤油灯[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煤气灯、汽油灯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钨丝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电气照明工业的发展,开辟了电气照明技术的新纪元。白炽灯的改进工作并没有故步自封。
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入氮气,这是继灯丝由炭丝改为钨丝之后,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玻壳里充入氮气,灯丝周围就形成一薄层稳定的气体保护层,使灯丝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并有效抑制了钨丝的蒸发,克服了钨丝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缺陷(直到今天,充气仍然是灯泡制作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
之后,为了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人们再次在灯丝的成分和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发明家们引进了一种新元素———铼。
铼的优势在于不仅熔点高、耐腐蚀,而且机械性能好,电阻率比钨高得多。钨丝镀上铼后,强度和电阻大大加强,寿命可以延长5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灯丝制成螺旋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缩小所占空间,提高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又能继续降低钨的蒸发,延长使用年限,可谓一举两得。
1936年,人们制成了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摄影用的白炽灯甚至达到了3000°:第一代白炽灯成熟了。在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白炽灯一直是照明器具大家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比白炽灯更加出色的荧光灯、日光灯、霓虹灯……但是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中,普通白炽灯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的煤油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809年正在埋头进行电化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也发现了电弧。
他亲手做了个很大的蓄电器,动用了2000个伏打电池,得到了更强烈更明亮的弧光。彼德罗夫和戴维的实验装置较为相似,这实际是一种新灯———炭极弧光灯[弧光灯是一种强光灯,由于色温与日光的色温相当接近,常被用来当作室外彩色摄影的照明。]的雏形。
当时这种灯采用一般木炭做成的炭棒[炭棒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tàn bàng,意思是含有少量硝石的小炭精棒或木炭棒,点燃后用来开裂玻璃。],烧损过快,耀眼的弧光仿佛昙花一现。大约在30年后,有人想起并应用了坚硬致密的焦炭来替代一般的木炭。
由于焦炭比木炭燃烧慢,弧光闪亮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许多。后来法国科技人员给弧光装置装上一种钟表装置,使它能够自动调节两根炭棒间的距离。
这样,第一只炭极弧光灯正式诞生了。1876年,俄国电工**雅布洛奇可夫又对弧光灯进行了较大改革。
他取消了复杂的钟表机关和磁铁灯调节装置,而让两根炭棒并排竖立,中间隔着一块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绝缘片。他还采用一种装置,能够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使两根炭棒交替地充当阳极和阴极,这样两根炭棒的烧损速度就基本相同,而他们端头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保持不变了。
由于这两根并排竖立的炭棒在发光的时候像蜡烛一样,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烛[以前人们将自然界中的打雷闪电等个别自然光现象称为电烛,比喻其光亮夺目。]”。电烛发出美丽的淡红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能持续发光两小时左右。
在19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里,电烛曾经风行一时。由法国通用电气协会投资制造的电烛,曾被用作路灯一支支地点燃在大街上,单单巴黎一个城市就用了成千支电烛,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万盏煤油灯,使热闹繁华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电烛还照亮了英国伦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罗马大剧院和柬埔寨王宫上空闪闪发光……弧光灯的问世开辟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在人类照明史上具有预示性的伟大意义。弧光灯由于光度强,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在印刷制版、电影放映等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直到今天仍占据着一席之地。
但是电烛的耗电量大,寿命短暂,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所以在白炽灯出现以后,它在照明领域里几乎销声匿迹了。1879年,爱迪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使用的炭丝白炽灯。
爱迪生利用改进的炭化方法,把一截棉线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陶土坩埚里高温加热做成灯丝,再把灯丝密封到玻璃泡里,细致地抽去里面的空气。在当年的10月21日,这个灯泡开始点亮,持续发光45个小时!爱迪生在白炽灯的创造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增加功率或者射灯这种办法花费较低,但是效果有限。将50W的大灯换成100W,亮度并不会简单的增加一倍,而只增加一点点。
由于电路与使用100W的灯泡不匹配,引起线路的损耗相应增加,大灯两端的电压将下降,导致线路负荷增大,埋下事故隐患。结论:改装简单,花费低,效果差,不安全,不推荐。
使用增光线增光线是在大灯与电瓶之间引入两条可由继电器控制通断的较粗的电线,其增光原理就是降低线路的电压损失,使实际电瓶电压加到大灯两端的电压基本接近,所以略微有增光效果,但大灯亮度随发动机转速变化而变化,对于线路老化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