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朵养花啊那些真正领悟生活的人才会懂得什
2025年11月12日 静态资讯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忙碌的生活,以为忙就代表了成功和自己的重要性。
事实上,这种无意识的拥挤不堪的工作是毫无价值的,它正在一点点地侵占我们的生活。
有时,适当放慢速度,舍弃一些东西,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和本质。
1
从工作中短暂抽离。
成人世界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不约而同的“法则”:在结束了一整天的忙碌工作后,开车回家,到家门口后并不会立即进门,而是独自在车里坐上一会儿。或许是听完还没结束的歌,或许只是调下座椅靠一靠,或许什么都不做,只是享受这十分钟的自由。
都市里的人们,一天24小时,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却少之又少: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重复平庸的两点一线,繁琐无趣的家长里短……无尽的琐碎和忙碌,正在一点点地打散我们的生活,因此这十分钟的独处显得如此珍贵,它就像一个真空罩,将我们暂时与这个世界隔离。
受《瓦尔登湖》的影响,美国的绘本作家,塔莎玛朵,她钟情于没有机器文明的十九世纪,57岁那年,她搬到了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园生活。
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原中,她建起十九世纪风格的农房和谷仓。
她还有一座秘密花园,种着蔷薇、郁金香、山茶花……
七月,池塘里遍布着盛开的睡莲,院子里随处可见累累的果实。
她每日种花种菜,喂鸡养羊,织布作画,不倦不悔。
家中所有日常用品,如肥皂、蜡烛,一切全是塔莎自己亲手制作。她一个人过得也很开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在这里,她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忙于工作的我们,很多时候已经忘了停下来歇歇、喘口气。回归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暂时放下手边繁重的工作,也许我们会实现灵魂真正的安放。
2
拥有优雅说不的力量。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不幸,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当由自己来决定,而那些不懂拒绝的人,却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
活在别人世界里,最苦的,是自己。
不懂得说不,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断被他人挪用,失去的是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形象,有一匹忠厚老实的马,不管是什么任务,它都任劳任怨地完成,毫无怨言,日积月累,它的身体逐渐消瘦,但它依然拼命完成每一项任务。
最终有一天,它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任务,最终倒在了马棚里。
不懂得说不,让这匹老马死在了马棚。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关系我们就无法立足。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你的付出是低价值的,还是高质量的?
只有最大限度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贪多求全,做一堆对我们没有太多帮助的事情。
人生很短,时间很宝贵,让我们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在重要的人身上。
拥有优雅说不的力量,才能过上自己说了算的精要人生。
3
放下过去,及时止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假如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
你应该离开影院吗?
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美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只是,让过往投入的一切付诸东流,清零着实让人肉疼。
沉没成本总有让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你会为此懊恼,或是不愿放手,越陷越深。
然而从经济学的视角去看,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所以该放手时应果断放手、及时止损,犹豫不决是一种错误。
而生活中最大的沉没成本,就是执着于对过去的纠缠。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心仪的鞋子断码了,就去旁边的店再挑一挑,买件漂亮的大衣也很好;
常去吃的那家面馆停业了,就去别家吃一碗好吃的粉;
喜欢的人离开了,就认真上课,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
有无数种方式让自己开心,也有无数条大路通向未来。
人总会成长,曾经沉迷的东西,也会慢慢沦为可有可无的消遣,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向前走,一切都还有可能。”
人生有得有失,但看清不如看轻,人心总要学会放下过去。
心态不同,活法就不同。不沉沦于过去,时刻警醒自己,学着想开、学会看开、懂得放开。
生活就是一系列的“舍”,暂时放下工作,获得一些沉淀和自由;拒绝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获得一段主动的人生;割舍掉过去的那些执念,获得重新向前走的勇气和方向。
“中规中矩活着也好,放荡不羁活着也罢,早晨同样会到来。”生活是自己的,怎样活自己说了才算,放下一些,得到一些,但每天朝阳都会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