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有危机感
多年以前,当我们还在讨论无人驾驶是不是幻想之物时,技术领先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就已经开始研发相关技术了。时至今日,当国内企业正在高谈阔论智能汽车时,跨国零部件巨头已拥有一项项可批量投产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面对新的技术革命,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不是又被甩在后面?
零部件,自主企业,危机感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技术制高点”这个词或者相近意思的词汇不断出现在外企零部件企业的稿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因此开始躁动起来。必须承认,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依靠技术引进和复制的跟随路程还没有走完。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前瞻性技术储备方面与跨国公司还有差距,未来5——10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仍将处于技术追赶的地位。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会长期落后。
因为,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
去年,全球汽车产业大事不少,因技术进步、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跨国兼并重组不断涌现,PSA收购欧宝、三星收购哈曼、高通收购NXP、江森自控收购泰科国际等百亿美元规模的交易,开始逐渐改变汽车行业各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同时,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大范围调整旗下业务结构,寻求外延式发展,以应对汽车业在电子化、联化和排放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该如何做?
首先,在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把握三个“开放”。一是市场要开放。过去,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过于依赖集团客户或区域政策扶持,没有充分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使自身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二是心态要开放。在与上下游企业和同行交流时敢于发声,看到别人的进步更要明了自身的不足。三是合作要开放。要从简单的项目合作向长期资本捆绑转型,共享研发、制造、客户资源,分散研发成本和投资风险。
其次,观大势、审自身、稳战略。如今,汽车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变化,汽车由数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说法将发生改变。电驱动系统逐渐普及将引起汽车结构简单化,未来汽车或许仅是由车身基本构架和附属件、车载中控系统、座椅等车内功能件以及集驱动、制动、转向、悬架于一体的底盘系统构成,届时一级供应商集成度将会更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重新审视自身,重新匹配资源和可用资金,或是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品集成度,或是与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资金捆绑。更重要的是,确立市场定位后,要围绕主营业务,坚定不移地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切不可盲目进入未知领域。
再次,把长远目标放在中国市场封顶之后。在中国汽车发展的“黄金十年”,零部件企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那时,很多零部件企业“有货不愁卖”,从产品立项到为整车批量化配套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常态”,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已经不适宜,更难以立足于中国汽车产销量封顶后。封顶意味着饱和,意味着市场淘汰力度加大、竞争更加严峻。我国零部件企业应该以被淘汰的危机感,来面对未来将要饱和的市场,来面对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前瞻布局。
- 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或进一步两极分化0-(新闻)
- 发改委密集调研东北环渤海经济区规划提速-(新闻)
- 阜新液压传动中国加速实现中国梦0-(新闻)
- 多省启动能源十三五规划编制2020年目标确定-(新闻)
- 钢市缺乏利好支撑弱势运行态势难改0-(新闻)
- 佛山市9家电力企业完成超洁净排放技术改造-(新闻)
- 福田雷沃重工国内首支水稻跨区机收队成立1-(新闻)
- 发改委集中批复三条铁路千亿投资入市-(新闻)
- 发改委年底大派项目红包本月已达94个新闻资讯-(新闻)
- 钢来钢往双11采购狂欢节来啦-(新闻)
- 福田雷沃重工援助格鲁吉亚项目顺利发运-(新闻)
- 高增长大潮退去结构调整主导机械行业2-(新闻)
- 高端水泵产品的出口价格已上调20以上-(新闻)
- 高铁概念股融资提速向民间资本摇橄榄枝0-(新闻)
- 钢铁业将以排放定生死-(新闻)
- 福建泉州装备企业通过联姻对接供需化解产能过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