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冷裱机

用生活常识写一篇童话老俞闲话丨用童话故事

2024年05月06日 静态资讯

不过,确实很多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喜欢学生写的文章有主题,而且这个主题最好不要偏离规定的大主题和老师心中的想象,如果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稍微有点想象,或者写的内容稍微有点不符合老师或者大环境的导向,老师就会觉得这个不对,然后给学生打低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会鼓励我的孩子随便写,你得出什么结论,你现在是什么价值观,你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怎样,你就写,写完了我们可以讨论。所以我也觉得老师们应该开放一点,让学生愿意写什么结论就写什么结论,如果老师定了一个主题、范围,学生不偏离老师的设置去写作,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但老师不应该告诉学生,这篇作文就得得出这个结论才能拿到高分,我觉得这是在限制学生的想象力。

有一次我去了以后,我就提出来住两天,他们说可以。我就跟一个小孩住一个屋,他个儿不高,我说你是怎么进来的?他说盗窃罪。我说你多大啊?我看他也就11、12岁。这个孩子进来以后都成“专家”了,因为警察会给他普法。他说盗窃罪是年满16岁的人,一次偷了500元,这是80年代的标准。我说要是没偷满500元呢?那就是12个月之内偷了三次,哪怕每次只偷一块钱,只要够三次,就是盗窃罪。我说你是多大岁数,偷了多少钱进来的?他说他过16岁生日,因为之前的同学过生日,都会请别人吃东西,但他家没钱,他就在过生日的当天,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的钱包露出角来了,他就下手了,但他没有技术含量,人家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打开一看,五张百元钞。

你家比较特别,亚旗是被你散养出来的,一家三代三个小学生,但确实从你这开始就创造了中国散养的奇迹。但你女儿亚飞不太一样,亚飞在学校里一直是学霸,后来也在世界最顶级的电影学院学了电影,现在已经开始读硕士了。你这种培养方式,是在把他们作为实验对照组,还是你想向世人证明,我散养也能成功,放在体系中也能够成功?

作文交上去后,我以为老师会说我捣乱,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有天正在上课,我上课有个好习惯,就是爱走神,因为所有伟大的发现都来自于走神。赵老师就发现我走神了,她就说,郑渊洁你站起来,我以为站起来就结束了,她说你上来,我就一步一步蹭上去。她说,一个多月前你写的那篇你长大了当淘粪工的作文,老师认为很有新意,给你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了,现在你可以免费领两本。1963年,马甸小学居然油印了校刊,别的同学要花1毛8才能买一本。就那一瞬间,我就产生了一个错觉——在这世界上,我郑渊洁写文章写得最好,谁也写不过我。这肯定是错觉,但这个错觉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我先到中关村报了一个法语班,上了几天课,然后也开始写诗歌投稿。上了两个月法语以后,第一篇诗歌发表了,我就受到了鼓舞,立刻就不学外语了,开始写作了。为什么写童话呢?我那时候订《人民日报》,1978年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豆腐块文章,说中国可能要实行计划生育,有可能将来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我就想一家生三个孩子的时候,可能只买一本童书给孩子轮着看,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家长绝对会买300本,因为他输不起了。

最近我刚好在读另一本书,你们的观点刚好吻合,这本书叫《伟大不是计划出来的》,是两个人工智能专家写的一本书。核心观点是什么呢?如果任何一件事或者任何一个人,在确定好目标以后,一心一意朝着那个目标走,不管这个目标是宏大的还是具体的,如果你心无旁骛地每天只想着要往那个目标走,你生命里可能会出现的奇迹,就会被你给屏蔽掉,因为你太过专注于前方,却忽略了两旁。就像你说的上课走神一样,什么是走神?是你脑袋里在想各种不同的东西,以及你看到了对你有吸引力的东西,就把你从原定的目标中暂时拉过来了。这本书中专门举了一些例子,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意外产生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发明者在往另一个目标走,走的时候他并没有心无旁骛,而是会发散下思维,然后发现新东西。比如真空管,最初并不是用来做计算机的,最后人们发现用在计算机上好像是最合适的。

我也是一个发散思维的人,比如这次政策调整以后,常常有人问我,说你怎么没有坚持在教育领域中继续深耕?我说我的大脑往别的方向走了,因为我知道这条路走不通了,这就是发散性思维。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有时候开小差,甚至成绩不好、走神,但你不要把孩子拎起来骂一顿、打一顿、训一顿,孩子有时候走神,是因为他脑子里想的是一个更丰富、更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鼓励孩子把他想的事情讲出来,而不是骂一顿、训一顿,说你必须做作业,半个小时内做不完,我就打你一顿。

现在的科学一直反复研究,一个人的大脑专注学习、研究的东西只占这个世界的20%,但发散性的东西可能占到了80%。一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也是如此,你专注学习的那些东西,只是为你一生成就所铺垫的小小基础,比如我们确实要认字,确实要有一定的数学能力,这是我们的基础,但在此之上,你能做的很多事情跟你的大脑是否愿意放开,是否充满想象、充满好奇地去探索研究,并且你自己是否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你的方向有重要关系,现在已经有部分科学研究支持这个结论。你的例子和亚旗的例子典型地符合了这个概念,对于大家来说,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最好认真上学,最后到北大上中文系,但说到底,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有几个变成了真正优秀的作家?设想一下,如果你上到了初中、高中,我估计中国应该没有郑渊洁这个童话作家了。

那个佳县穷到什么程度?常年不下雨,只能种一种农作物:枣树。枣不怕旱。然后我就当场以她为原型写了一篇童话:《红枣女孩》,20分钟,800字。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你再给大家推荐下你的书吧。

郑渊洁老师的作品,我就不用多说,大家都非常熟悉,估计40%、50%的网友都是读着郑渊洁老师的童话故事长大的。郑渊洁老师的童话故事不是影响了一代人,是影响了四、五代人,大概从70后作为小孩的时候开始,到80后、90后、00后,包括现在的10后,大家依然在读。我觉得郑渊洁老师的书的内容是不会过时的,这意味着什么?20后、30后、40后的孩子,他们要读童话故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回到郑渊洁老师的书中寻找到阅读的快乐。同时,由于现在是多媒体兴起的时代,郑渊洁老师的书也以漫画形式出版了不少。

郑渊洁老师的儿子郑亚旗今天也来到了这里。亚旗在爸爸的引领下自学成才,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导演,现在开始通过各种办法在多媒体上展示郑老师的人物形象IP的各种电视作品、电影作品,舒克贝塔电影也会正式上映,希望大家捧场,去看一看,两代人围绕着几个丰富的形象,为中国孩子打造了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世界。

从他们两位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有自己的路径和道路,不一定非要沿着上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的道路往前走,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孩子足够发挥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有更好的活动空间以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天赋。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未来的成长空间并不一定是名牌大学或者名牌中小学这样一条路,而是要让孩子们能够不断的发挥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让他们沿着自己的爱好和喜欢往前走。我个人也认为,一个孩子如果保留了对生命的热情和自己爱好的追求,比他上任何一个大学可能还要使他的生命更加丰富。当然,如果我们的孩子同时能上好大学,那是再好不过,比如郑老师的女儿亚飞就是一个学霸,也上了很好的大学,在国外几个国家留学。未来,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的热情、让孩子的天赋、才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不是把孩子们堆积到一个管道里,不停地往里灌。我和郑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是在鼓励中长大的,我们俩的成长都得益于老师的鼓励,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的作用是意想不到的大,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所有的家长,即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要用正确的方式给孩子以鼓励的方式来纠错,而不是训斥的方式或者打压的方式来纠错,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没有畏惧、没有恐惧、没有自我压抑中成长起来。

今天的对谈就到这里了,再次感谢大家!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社会科学

中国设备工程官网

品牌研究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