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曲氏藨草

布袋子包包旅游年少时行李包中装过很多东西

2024年05月17日 静态资讯

近日在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有《乡关何处》一文,其间写到,在十岁时的一个夜色未退、朝雾迷蒙的清晨,带着些许遗憾和茫然离开故乡余姚,故乡的概念就浓缩在他少年的行囊中:”我的小小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杨梅,一包霉干菜,活脱脱一个最标准的余姚人”。

不禁想起,年少求学时,我像风筝一般,在故乡周边飞啊飘啊,我每次离开家乡时,行囊中准备了什么?

除了西瓜黄豆酱(在河南,发霉的黄豆能有什么坏心思?不过是配西瓜腌制后,变成农村的超级美味--豆sen椮)之外,还有一个常客,就是烙luo馍。

01

古时,人们远行时,都会带上干粮,干粮须是含水量较少、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吃食。干馒头、面饼都是不错的选择。

早些年,零食还没有那么丰富,为了能使家的味道在胃里延续地更久一点,离家时,母亲也会烙(lao)烙(luo)馍给我带上。

烙馍,用农村自筑的大地锅比较好。

烧的柴火,最好是麦秸秆,轻软、一点即着,燃烧片刻便会化为灰烬。烙馍不需要大火、旺火,烧麦秸秆,小火慢烧,正好烙饼适宜。

和面,醒面片刻。

揉面,擀成大面片,上面抹油、放盐,或者加点葱花,卷起来,分为大小近似的面剂子,面团封口、捏紧,再擀成面饼。

刷锅,烧火,放一点点油,稍微润一下锅,以后再不用放油了。

面饼放在锅拍(用高粱杆缝制的锅盖)上,轻轻抖动锅拍,送面饼下锅。

不停翻面、转动面饼,片刻之后,烙馍既成。

趁热吃,正好。油很香、盐有味,面粉的醇厚质地,都在口中迸发开来。

烙馍,配着在学校买的菜或者汤,就是归校的第一顿晚餐。

简简单单一个饼,藏着对故乡种种的思念,藏着父母疼儿的不舍,藏着年少懵懂的时光。

02

河南豫东老家,用烙馍蘸蒜汁,也是人间一大美味。

剥几瓣蒜,放蒜臼子里戳碎,加盐、香油、白米醋就成,搅和匀,倒碗里就可以吃了,此间味道,妙不可言。

我的老公是南方人,无法理解我为何吃什么都要放香油和白醋?

我想了想,河南人性情直爽、直来直去、干脆利索,吃东西粗枝大叶、不甚讲究品味之举,却又喜好口齿留香的美味。

香油之醇香、白醋之开胃,味道来得横冲直撞、排山倒海,一点不磕巴、一点不结巴,不需要琢磨,不需要细品,味道就通过味觉神经已经传达到大脑控制中心了,大脑控制中心就发出了俩字的感叹:得劲儿。

03

父亲去世后,我的一个姑奶奶来我家与母亲说话,说起父亲年轻时候的事。父亲去外乡上高中,一到开学时候,就背着布袋,装一袋儿馍,也许是白面、杂面、高粱面,或者红薯窝窝头……。

父亲在我小时给我大概讲过,他们那时去一个叫做“北大荒”的地方上学,为了省钱,不舍得花钱在学校买吃的,就从自己家带吃的,带的馍等食物,可以放在学校的专门给学生准备的蒸笼里蒸热,然后自己拿了自己的馍吃。

但是我最迷惑的是,那么多人,咋就知道哪个是自己家的呢?

“北大荒”到底在哪里,已经无从得知了,父亲曾远行背负的行囊,留给了他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也无从得知了。

父亲去世后不久,我做了一个梦,梦里父亲说:他想吃肉夹馍。

我想起父亲在住院化疗前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个肉夹馍,焦香酥脆,口齿留香,父亲吃完,不禁点头称赞:不孬,不孬。

父亲病重以后,吃喝不下,了无食欲。

我在梦中听闻父亲言语,心下戚戚然:你想吃,我也想买给你,可是你要怎么才能吃得到呢?

父辈背着行囊的背影已经成为历史,我的行囊也成为过去,未来的未知,属于孩子们的行李箱了。

04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前,我记得的历史都变得模糊而潮湿了。

余秋雨离开故乡漂泊多年,他的故乡也变得复杂而模糊,在《乡关何处》中写他再读到崔颢的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不禁感叹: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我就纠缠在这故乡意识与异乡体验中,难以消解胸中诸般味道。#记录我的生活#

国外医疗中介公司排名

美国医疗中介服务北京

国外医疗中介公司排名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