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吊瓶养花今冬呼吸病为何这么多
2025年02月18日 静态资讯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本是高发季节 儿童普遍易感 病菌叠加难治
本报记者 高 阳 施 婕 牛雨蕾 田雨汀 钟财芬
近期,多地出现儿科门急诊量激增情况,引发社会关注。《生命时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多家医院发现,此次呼吸道传染病受诸多因素影响。
患儿数量大幅上涨
11月24日13时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厅内人头攒动,挂号处、缴费处、血检窗口、咽拭子采样处都排起了长队。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早上不停地刷医院APP,8点一放号就挂到了内科,却只抢到下午521号。记者在挂号机前看到,有家长甚至排到了内科下午1526号。记者扫描候诊进度二维码发现,前方候诊患者有四五百人,即便是末梢采血,等待人数也不少,现场烦躁的抱怨声与患儿的咳嗽声、哭闹声交织在一起。
与其他科室患者数量较少形成鲜明对比,2楼的内科人满为患,输液中心更是一片“吊瓶森林”,有的家长席地而坐,不时抬头看大屏幕上的叫号进度,有的则带着小马扎、婴儿车或露营推车,车内载着生病的孩子,吊瓶或手提,或挂在墙上、小车上。14时许,分诊台工作人员突然通知:“大屏幕上有孩子名字的,迅速到相应诊室门口,10分钟后将关闭大屏幕,启用人工叫号!”工作人员随后解释,这是为提升门诊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患儿本人就在现场,各项检查结果都出来的,60号以内的挂号单,交到我这里!”现场一位家长认为:“这样挺好!以前人不多,根据挂号排序大致可以估算出就诊时间,但现在不限号,我们只能在现场等着。如果仍以挂号单为准,只要前面号的人一来,在现场等候多时的人就不得不排到后面去。”急诊只接收高烧40℃以上的患儿,人流量少一些,但候诊区仅有的十几张椅子也坐满了怀抱孩子的家长。
为应对近期内科就诊患儿大幅增多,北京儿童医院已调配全院医护连续加班支援,并在门诊楼北侧一层开放了20多个临时发热咳嗽诊室,几乎24小时连轴运转。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来,就诊人数越来越多,好几天门诊医生凌晨才下班。”
11月24日15时许,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热门诊的候诊区坐满了待诊患者和家属,既有怀抱的婴儿,也有十几岁的少年。输液区走廊、大厅等但凡有椅子的地方,都坐满了正在输液的患儿,医院临时安装了一排挂钩,制成简易输液台。有的家长在空地支一个小板凳,拉一辆露营车,架起晾衣架,搭成了临时输液台。“输液区高峰期接诊量大概一天900号,从上周开始急速增长,打点滴的翻了一倍多。”护士一边对记者说,一边帮患儿拔针。该院医生介绍:“为减少先诊疗、后检查、再复诊耽误的时间,医院根据目前流行病学特征,在原有诊前化验项目中加入了肺炎支原体抗体、甲流及乙流鼻咽拭子检测。挂号的同时即可开具检查单,候诊时完成化验,就诊时医生根据化验结果给出治疗方案。”
11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门诊,候诊区的患儿和家属并不多,但输液区和检查室的每间屋子都坐满了人。负责导诊的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儿科24小时运转,上午挤满人,根本没地站,下午晚上人才会少些。”导诊护士回应:“今天已经挂了600多个号,目前只有急诊号,挂号24小时内有效,现在挂明天下午才能看上。”
11月24日19时30分,北京华信医院门诊大厅的人不算多,但走到儿科门诊就会发现,所有座椅都坐满了人,走廊里还有不少露营推车、婴儿车。北京华信医院儿科主任徐小静告诉记者,从9月开始,医生就满负荷工作,很多家长晚上下班才有空带孩子过来,导致夜班压力特别大,近期医院增加了小夜班和夜间人力,前半夜大约有130个号,后半夜90个号。记者注意到,为纾解儿科门诊压力,夜班医生不得不提早开始工作,20时整就已接诊到了17号。该院护士介绍,医院在成人发热门诊旁临时开辟出了“儿科二诊区”和输液区,同样人满为患。
这波感染为何这么多
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询问了十多名家长,发现这波儿童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病程长、病因复杂、反复感染情况多,除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其他呼吸道感染也有增长趋势。专家们认为,今年呼吸道传染病之所以多,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冬季本就是高发期。就儿童呼吸道传染病而言,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底都是高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虹桥分院(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医疗院长贡海蓉介绍,支原体肺炎每4~7年就会暴发一次,今年正好是支原体感染“大年”。6~10月支原体感染病例一路攀升,但11月后混合感染病例较多,例如甲流病毒、乙流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等。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医师秦强表示:“前几年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较大的社交距离,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病原体在自然界一直存在,随着人与人交往变得密切,感染性疾病突现高发趋势并不意外。” 徐小静也认为,目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都是常见病,但如果孩子的免疫系统缺少“锻炼”的机会,抵抗力不足,在遭遇病原体侵袭时就容易中招。
复合感染加大诊治难度。贡海蓉介绍,从今年春季开始就有多种病原体流行,随着天气转冷,支原体肺炎病例逐步减少,流感有所增加,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也进入高发期,有混合感染的可能。对于部分患儿病情反复,徐小静认为一是感染了其他病原体;二是抑菌药不能完全杀死病原体,孩子尚未发育完全,若没彻底康复就去上学,受累之后被病原体杀了个回马枪;三是病程久,部分病原体变异,对药物不敏感,造成迁延不愈。
何以扎堆大医院
为满足儿童就诊需求,北京市有2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童门诊服务,但相比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似乎并未受到这波儿科诊疗需求的冲击。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周一到周五可开展儿童输液服务,但记者11月23日走访发现,就诊患者仍以中老年人为主,鲜少见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就医。
事关孩子,不敢轻视。徐小静说:“从门诊情况来看,约1/4~1/3的患儿没必要来大医院,扎堆儿聚集可能增加交叉感染几率,孩子休息不好也不利于康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俞卫也认为,部分患儿病情不严重,本可以居家护理,但由于涉及孩子,家长不敢轻视。
基层医院应对传染病能力不足。俞卫表示,目前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并非疑难杂症,经过检测排查即可确诊。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往大医院跑,主要是怕基层医院诊疗能力有限耽误病情。据了解,上海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儿科,但对于多种病毒合并感染的复杂病症,仍会建议去上一级医院就诊。徐小静也认为,目前我国分级诊疗不够完善,社区资源、大夫能力有限,对传染性疾病的承接能力较差,导致大部分患者涌向大医院。
儿科医疗资源整体不足。11月24日14时,记者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除了三三两两的老人进出,没有儿童的身影。工作人员告知,中心除了儿科保健,其他门诊只接待16周岁以上患者。俞卫说:“不只基层医院,整个医疗系统的儿科资源都不足。”《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距甚远。
强基层、建儿科是解决之道
俞卫认为,要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就需要为基层医生提供到二级、三级医院轮换坐诊的机会,同时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能力的考核。徐小静表示:“综合医院儿科原本就是综合性科室,医生往往什么都要看、什么都得会,压力很大,没精力发展亚专科,再加上效益不佳,医生越来越少。”她认为,儿童就医最理想的场所是儿童专科医院,因为细分了很多亚专业科室,医生诊疗更有针对性。“但我国儿童专科医院较少,老百姓不得不扎堆综合医院儿科。希望能多建设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可在其特色领域深耕下去。”
针对当前儿科爆满的情况,俞卫建议,地区卫健委、疾控中心和综合医院应及时给出规范的诊疗方案、用药指导,延长各医疗机构门急诊时间,引导家长带孩子在基层医院开好药、看好病。“病初没必要急着带孩子到医院做辅助检查。”徐小静解释,此时不见得能查出什么,不妨先耐心观察孩子的症状并及时对症处理。秦强提醒,孩子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可能有呼吸加快、咳嗽、发烧等症状,将极大消耗体能,家长应首先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能量。家庭用药时不应一味追求掩盖症状,需在明确病因基础上对症治疗,叠加用药、盲目用药不仅会延误病情,还可能损伤脏器功能。
“发病两三天后就医意义最大,此时症状趋于典型,可到医院做检查,并请医生判断后续如何治疗。”徐小静强调,居家护理观察期间,若孩子除了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还伴有精神萎靡、严重恶心呕吐、腹泻、皮疹,或呼吸加快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需及时就医。如果孩子3~6月龄,症状不是特别典型,也应及时送医。对于3个月内的婴儿、早产儿,或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则需重点防护,避免感染引发多重并发症。
个人防护方面,秦强建议,家长需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经常打扫、保持空气流通。若有家庭成员发生感染,需做好消毒,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共同进餐。多孩家庭尤应做好防护,必要时戴上口罩等。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