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岩匙属

鼠年华姓起名老鼠也能娶亲正月底来看看这个

2025年10月21日 静态资讯

▌序:

这是一个全国各地的奶奶级人物,或多或少知道的传说。

我妈我舅舅都有印象,因为在当年,姥姥带着他们在农村过生活,每逢过年,都说:“今晚留灯,方便老鼠娶亲,大家早早睡觉,不要影响老鼠嫁女儿”。

人类对鼠类既可恶又可爱的矛盾心态,最集中的体现便是那幅著名的年画《老鼠成亲》。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狗猫鼠》一篇中,就描绘过他童年时看到的贴在床头的“老鼠成亲”年画故事:

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象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

鲁迅笔下,杂文犀利,散文可爱,这幅“老鼠成亲”年画构成了他童年美好的记忆。娶亲的老鼠们俨然读书人模样,不但人员齐整,连仪仗也有模有样。告诉我们正月里不但有春节、元宵之夜,同样也是老鼠成亲之夜。只不过幼年时的鲁迅熬不得夜,没来得及看完“喜庆的仪式”,便沉沉睡去。

湖南滩头年画《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全本》 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 鲁迅窗前的就是这张

不过,有人熟睡,也有人精神。相信他的兄弟周作人便扛住了那晚上的瞌睡虫,像看到了老鼠新人的新行头般,把新人的神态描绘得生动活现,写下了一首《老鼠做亲》,收入在周氏《儿童杂事诗》里: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裤,翘起胡须十许根。

看来,“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给周氏兄弟都带去了不少的创作灵感。其实这则故事不但在周氏兄弟的故乡绍兴流传,而且遍布江南,乃至泰半中国。

丰子恺为周作人《儿童杂事诗》中 《老鼠做亲》所绘的插图

从四川绵竹,到天津杨柳青,各处的年俗年画中,都不乏老鼠成亲的题材,且构图几乎与鲁迅笔下描绘的一致:绘有送礼、司乐、抬轿等一众鼠辈形象,簇拥着同样为老鼠造型的新娘(有时还有一只肥硕的老鼠作为领头的新娘父亲)。它们在敲锣打鼓的伴奏下,徐徐向前,好一派喜庆景象。人们将其张贴屋内,与人类一起共享阖家欢乐的年节盛筵。

传统时代,在据传老鼠成亲的那天夜里,人类甚至甘愿屈下万物之灵的尊严,为区区鼠类的迎亲合卺之礼提供诸种方便。

在江苏常州武进地区“正月元旦至晚不燃灯即卧,云老鼠嫁女。在浙江杭州,“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因此,人们会特意为老鼠准备一只绣花鞋子当作迎亲的轿子。河南商丘虞城,据《虞城县志》记载,是日“民间禁灯,以便鼠嫁”。河北漳河两岸,正月初十被称为“老鼠节”,这一天家家要在炕洞口、门后墙角烧香上供,以祭祀鼠神,晚上则要吃面条,各家还要把猫扣起来,以免妨碍到鼠娶亲的行列。山西平遥,老鼠出嫁的日子是正月初十,这天平遥人会在晚上把白面做的馍放在墙根底下。以木版年画出名的山东潍县,坊间有句口头语:“买画过年,买画过年,买多买少,没有老鼠不算全”……

熄灭灯火、准备食物,甚至将绣花鞋贡献出来给老鼠做花轿,还将它们迎亲纳彩的形象绘成年画,张贴房中,这般关爱呵护的心态,恐怕也只有小女孩儿对待自己喜爱的布娃娃的宠溺差可比拟。然而在这种关爱尊重的表象背后,隐伏的却是贯穿人类历史中对老鼠的忧惧之情。

杨柳青年画《老鼠娶亲》

在全世界的民俗传说中,都认为老鼠可以听懂人语,识破人类计谋。为了避免惹怒老鼠,人们在一些特定日期里,甚至不敢直呼老鼠的名字,《抱朴子》中记载在山中“子日称社君者,鼠也”。在瑞典,复活节前一周绝不能直呼老鼠、蛇、狼之类有害动物的名字,不然它会聚集在这个人的家里。

中国的“老鼠成亲”仪式,则可谓集上述方法之大成。表面上看,通过主动献纳花轿、彩礼、酒食,甚至熄灯关猫来取悦老鼠,讨其欢心,但实际上则是一场文字游戏,借“出嫁”与“出家”谐音,将这群作祟小妖送出自己家门。不过周氏兄弟的笔下所描绘的并不是“老鼠做亲”的全部。在此类年画的一侧,通常还有送亲的另一位主角——新郎。只不过,这位新郎不是别人,而是一只头戴礼帽、披红挂彩、咧嘴憨笑的大猫。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粮食的收成关乎大事。庄稼人最担心的,就是口粮被糟蹋,老鼠就是其中最大的危害。此类“老鼠娶亲/鼠王嫁女”民俗画,也都有着一样的功能,反映的是一项各地发生在腊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不等时段中的民间信仰,即通过为鼠王操办婚礼的行动,寓意新年禳鼠、人鼠无扰。

清末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老鼠嫁亲女》 请注意图中右上角那只垂涎已久的老猫

这种被称作鼠婚、鼠嫁女、鼠娶亲的民俗观念分布很广,不过起源略显模糊,向前追溯大约可至明代。清代文人钱泳在他搜罗广泛的私人笔记《履园丛话》中,记载的一则鼠娶亲的故事,多少揭示了这一风俗来源的真正原因。

《履园丛话》作者:(清)钱泳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故事发生在17世纪江苏无锡九里桥一户华姓人家的小楼里。这座小楼本来已经锁闭许久,但在一个除夕之夜,华家人忽然听到楼上“有鼓吹声”起,家人窥见“有小人数百,长不盈尺,若嫁娶状,傧礼前导,奁具俱备”。到第二天晚上,家主人果然听到“鼓吹复作,花光镫彩,照耀满楼。有数十人拥一鸾舆,而新人在舆中哭,作呜呜声。后有老人坐兜轿,掩涕而送之。”。不到半月,小人新妇就生下孩子,没几天就长大可以读书,能学《中庸章句》。而他的老师则长得人模鼠样,“纤长乌喙,白须飘然”。

这位爱看 “老鼠做亲”的主人后来发现,自己家里“穿堂穴壁,啮橐衔秽,箱无完衣,遗矢淋漓,作闹无虚日”,实在是百无宁日。逼不得已的华家人只得去江西龙虎山乞请以降妖捉怪闻名的张天师来驱除妖邪。张天师道破了这些妖祟的原形:它们是一群误食仙草成精的老鼠。最终,这群鼠妖被张天师的符箓杀灭。

这篇故事最后还总结道:此前明万历末年事。按今邑中风俗,岁朝之夜,皆早卧不上灯,诳小儿曰“听老鼠做亲”,即以此也。原来从此以后,钱泳的家乡便多了这样一个习俗。

小校场年画《老鼠嫁女》

除了没有大猫扮作新郎,这篇《鼠食仙草》故事已经基本有了后来年画中《老鼠做亲》的全部元素。那些在新年元宵前夜被家长安排早早入睡的孩子,原来一早就被教导,不可打搅了“鼠王嫁女”。不觉之中,“有小人数百,长不盈尺,若嫁娶状,傧礼前导,奁具俱备”,窗前滩头年画中的情景,为周氏兄弟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童年记忆。

到了今天,曾经因为年画而热闹非凡的滩头小镇苍凉破败,和南方不太富裕的普通乡镇别无二致。红衣绿裤的老鼠是否娶亲,也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

有些东西是无法永远留存的,可是它们隐藏在历史的生命线上,也无法轻易地磨灭,让无数后来的人们为了这些印记而寻找,或者怀念。

桃花坞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

参考文献:

《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的民俗意识》,汪田明,2006

《年画中的“老鼠娶亲”》,谢昌一,2013

《年画“老鼠娶亲”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造型》,吕原,2018

中国科技纵横编辑部

百科论坛期刊

玩具世界杂志官网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