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清洗系统

若杉起名狗十三暴露的是中国家庭处理负面情

2025年10月21日 静态资讯

文|若杉

很少有一部电影,让你在看完24小时之后,还有一种压抑的情绪积郁在心,想哭又哭不出,想找人说说,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狗十三》算一部。

《狗十三》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李玩是一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中学女孩,十三岁,正值青春。

父母离婚,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父亲再婚,生了儿子,但全家人都瞒着她。爷爷奶奶宠她,但似乎更爱弟弟,因为爷爷说:“之前李玩出生的时候,取名字跟闹着玩似的,这次,是个男娃,要好好取,于是,定下了“昭昭”这个名字。”

李玩喜欢物理,不喜欢英语。但父亲强迫他报了英语口语竞赛,为表歉疚,父亲买了一条狗给她。

李玩一开始对这条狗是反感的,因为他是父亲的道歉礼物,但是,小狗的可爱很快融化了李玩的心,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因为自己喜欢物理。李玩允许它睡在自己枕边,亲手做猪肝拌饭给它吃,还给自己也做了一份。真正做到了与“爱因斯坦”同食同住。

可是,好景不长,爷爷在带“爱因斯坦”出门买菜的时候,把“爱因斯坦”弄丢了。

整部电影的冲突由此一触即发。

李玩全家处理“爱因斯坦丢失”事件的种种表现,几乎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缩影。

01.中国家庭处理负面情绪的“三步曲”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悲伤,家长的爱如洪水般倾来,每个人都在其中想做点什么,却又似乎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家长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抚慰到原本受伤的孩子,还有可能雪上加箱。

如电影中所表现的,家长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时,有三步曲。

第一步:逃避

在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以后,全家几乎如临大敌。摆出了“六方会谈”的阵势,爷爷、奶奶、父亲、后妈全员出动,商讨怎么和李玩说“爱因斯坦丢失”的事情。

似乎谁都不知道怎么去跟李玩说这件。最后,还是父亲把责任揽了过来。

父亲在表达“丢狗”事件时,显然是慌张的。所以拼命拖延、吞吞吐吐,又解释了许许多多“爷爷不是故意的,一条狗而已”种种。他的逃避,让李玩更加慌张,更加不明就里。最重要的,李玩发现,在“爱因斯坦”丢失后,没有人真正去找它,大家只是坐下来,商量怎么对她说这件事而已。

第二步:卖惨

“爱因斯坦”弄丢了,李玩急疯了,到处去找。爷爷心疼孙女,也赶忙跟出来。结果,情急之下,李玩把爷爷推倒在下,爷爷扭伤了脚。

很多年不出门,甘于做家庭主妇的奶奶,也为了找“爱因斯坦”差多把自己弄丢在夜色里。

这一切,都让李玩在整个事件中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仿佛她成了整个家里那个不懂事的小孩,是她不懂得心疼爷爷奶奶,是她在为了一点“小事”闹个不停。

所以,她在丢失了心爱的“爱因斯坦”之后,还承担了“不孝”的罪名。而她丢失“爱因斯坦”的悲伤也在家庭整个的慌乱与不知所措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所有人都在用行动告诉他,你不可以再悲伤下去了。

第三步:强压

在爷爷扭伤脚,奶奶差点走丢之后。父亲再也忍不住了。出面斥责了李玩,他斥责李玩的不懂事,斥责李玩让爷爷奶娘为她操心。甚至,出手打了李玩,在他逼着李玩,跟爷爷奶奶认错的那一刻。

在电影院里,隔着屏幕的我,都觉得整颗心,压抑着要喘不上气。更何况是那时那刻,原本已经因为“爱因斯坦”丢失,陷入无限悲伤的李玩。

更难受的,父亲在打完李玩之后,很快把李玩揽入怀中,告诉她:“我打你,是为你好”。

此时的李玩,顾不得处理丢失“爱因斯坦”的悲伤,顾不得感受被父亲掌掴之后的愤怒,便要匆匆的被家人要求原谅。

没有人去体谅她的悲伤,相反,她要去承担整个家庭,因为她的悲伤而引发的无限焦虑。

全家都渴望尽快从这种焦虑中走出来。

全家都在以爱之名告诉她,你没有悲伤的权利。

02

不是不爱,

只是“大人”都没有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

电影里,李玩问高放: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我们似乎都天然的以为,人长大了,就是大人了。但其实,很多大人,只是长大了而已。

长大,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本该有的成熟。长大,并不意味着就是大人了。

至少在处理情绪这件事上,李玩一家都是不成熟的。

一件“丢狗案” ,便让全家如临大敌。对于李玩,爷爷、奶奶、父亲、甚至后妈,都是爱她的。但是,在爱之上,当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带来的焦虑,她们的爱,只会给李玩更大的压力。

爷爷害怕李玩找不到“爱因斯坦”难过,紧张的去找,于是弄伤了脚。

奶奶想让这场丢狗风波尽快过去,所以,多年不出门的自己亲自去找,结果,差点弄丢了自己。

父亲看着全家已经被一条狗弄得人仰马翻,耐受不住自己的焦虑,所以出手,打了李玩。想用强压的方式压制让李玩停下来。

我们发现,看起来,全家都在帮助李玩。

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处理自己的焦虑。都只想让这场风波尽快过去。

而李玩的悲伤,没有人真正关注过,没有人真正在意过。

当一群大人,在处理负面情绪时,依然笨拙的像个孩子,没有人,有能力,去安慰另一个孩子。

故事的结尾,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后妈自作聪明的出了一个主意:买一条一模一样的狗冒充“爱因斯坦”。

李玩当然不会不认识自己心爱的“爱因斯坦”,一眼识破,然后又一场卖惨大戏上演,所有人都说:“我们都为了你,这么拼命的去找,现在找到了,你怎么能说不是呢? ” 连和李玩关系最好的表姐,都在这样的压力下倒戈,指“假”为“真”。

于是,李玩不仅承担了丢狗的悲伤,还有承受,对大人的虚伪的失望。

可谓是旧伤添新伤。

李玩说:“我不是一定要一条狗,这个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是谁家的,你们给人家送回去。”

但可惜,没有人听到她说话。

大人永远没法懂得,狗丢了,李玩自然难受,但是,难受会一点点变淡,最终会愈合。反倒是全家对她的悲伤表现出的不知所措,以及,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所上演的一出出或“苦情”、或“暴力”、或“虚伪”的戏码,让她的悲伤一点点放大,直到变成无法愈合的伤口。

“爱因斯坦”丢失事件 ,以一家人看似温馨的聚餐结束,餐桌上其乐融融,后妈说着不痛不痒的笑话,全家人附和的笑着。画面,看起来祥和一片,这是大人们想要的画面,这是最容易缓解大人焦虑的画面。

只是,我们知道,丢失“爱因斯坦”的李玩,看着假的“爱因斯坦”,悲伤没有递减,反而在一点点蔓延。

03 面对孩子的悲伤,家长究竟该怎么做?

关于“究竟该如何做”,其实只有四个字:接受,陪伴。

首先,你得接受、允许孩子悲伤。

每个人都会悲伤,都要面对悲伤,孩子也不例外。

心爱的“爱因斯坦"弄丢了,李玩自然会悲伤,她会去到处疯找,也会慢慢的放下。

重要的,你得允许这个过程慢慢的到来,而不是以逃避、强压或者卖惨的方式,否认它的存在,或者人为的要求这份悲伤快点过去。

这都是不符合常理的,也是处理悲伤最无效的方式。

充分允许悲伤,才是处理悲伤最快的方式。

其次,是陪伴。

关于如何“陪伴”。电影里,李玩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有一幕,后妈的小儿子,因为拿着拖把逗狗,把假“爱因斯坦”惹急了,假”爱因斯坦”对着孩子狂吠,吓到了孩子。

爸爸看狗威胁到自己的小儿子,又恐又惧。想了各种暴力的办法,想把狗制服,但都没有奏效。

最后,李玩走到狗的身边,轻轻地蹲下,抚摸着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便慢慢柔软、安静下来。

其实,那一刻,李玩对于狗的安慰,便是对于家长处理她的悲伤,最好的示范。

对啊,其实很简单,俯下身去,告诉孩子:“‘爱因斯坦’丢了,你很伤心,我们知道,我们懂,我们在”。

这已经足够。

家长要做的,是处理自己对于“孩子悲伤”这件事的过分焦虑。同时,要相信,孩子可能比你想象得要强大的多,他有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

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相信这一点。

科研成果与传播网站

今日农业官网

云端杂志

民风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