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起名散文小时候的伏天美食
2025年10月21日 静态资讯
散文:小时候的伏天美食
文:杨晓光
今年夏天秦皇岛地区的雨水偏多,说不上伏天有多热。不过二伏里头回了一趟老家昌黎县晒甲坨,溽热感觉还是让人一时转不过思想上的弯子,汗流浃背的我,抱着更加汗流浃背的外孙禾禾,让老家的乡亲都不忍心说:秦皇岛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我们多年以来讲究吃“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干打饼摊鸡蛋”。从入头伏伊始,头上蒸,脚下煮,稍微动一下一身汗,实在暑热难当。越是想到“蜜雪冰城”狂吃冰点,越要吃好一碗热汤面,这种时候,一定要懂得善待自己,尤其保护自己的胃。
小时候在老家,麦秋一到,夏粮入仓,家家吃顿三合面饺子,以示对节气的迎迓和对自己的犒劳。与贫困做斗争为的是摆脱贫困、告别贫困,人们用一顿美味的饺子迎接伏天的到来,算得上比较隆重、盛大的事了。
头伏的饺子,像是一种仪式。一家人围坐一起,擀皮的,和馅的,有说有笑包饺子。那时奶奶包的饺子,柳叶饺子看着好看,但是馅小皮厚、口淡味寡,留着自己吃;元宝饺子像个笑脸佛,每个饺子里面夹上一小块肥肉,是给我包的;另有一屉菱角一样的大馅篓饺子,是奶奶专门为东刁坨三姨奶包的。奶奶经常提及爷爷刚去世,三姨奶接济十个铜钱、一笸箩烧饼,这一宗恩情,奶奶始终涌泉相报。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意味着一年中最热季不约而至。
过水面是炎炎盛夏的标配食谱,“二伏面”不算稀奇。面条照例是白薯面、苞米面、小麦粉混搭的三合面,缺乏韧劲,切不出细面条,刀工上只好做宽大处理。面条抖在沸水里煮下锅,滚一开就可以用笊篱捞出来。煮好的面条盛进盔子,要用凉水淘一遍,二伏面力求凉得透亮,摒弃浑水热汤。那时淘过水面不用凉白开,从大爹家水缸里刚舀来一瓢水,半瓢倒进盛面的瓦盔,将面条泡着,吃一碗再接续着捞一碗。面条撒上香菜、黄瓜丝、洋柿子(西红柿)片,淋上蒜汁、麻油和盐水,那种爽滑的口感和喷香的味道,成为味蕾上长久的记忆。
到了三伏,七月流火,蟋蟀入我床下,炎热已经有点偃旗息鼓,早晚还会有凉爽的感觉,但天热起来还是够威够力。即便在这样的时候,吃干打饼炖大肉也是不现实的,退而求其次,干打饼摊鸡蛋。所谓的干打饼,强调的是没有油,“干打”,锅底抹油的,那是烙饼,饼里裹油的,那叫油饼。大多数人家吃的是用新打下来的头茬苞米面,打几张葱花饼,或者干脆炒一锅苞米面疙瘩。摊鸡蛋也打了折扣,成了摊鸡蛋咸菜,咸菜丁顶着一层蛋星星。这样的好嚼贵,在当年的农村已经很享受了。
伏天除了手手相传下来的人工美食,还有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美食。因为气温高,阳光足,雨水多,各种蔬菜长势旺盛,味道鲜美。菜豆、芸豆、扁豆、豌豆、毛豆,黄瓜、稍瓜、倭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竞相丰富着农家餐桌,彰显一季的豪华,唤醒人们的味蕾。
大自然从来都是公平的,人类也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会在不同的季节,让自己达到一种饮食营养上的健康与平衡。呵气成霜的三九天,有温暖的味道,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有清凉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伏天有美食美味相伴,未尝不是“福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 上一篇:泺起名好吗穴位的起名很有学问的
- 下一篇:买手机的大卖场起名字哇哦有没有听说最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