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冷却系统

礼泉新房装修时间安排最新礼泉县烟霞镇袁家

2025年10月24日 静态资讯

来到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人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吃,醪糟、老酸奶、粉汤羊血、麻花、酸辣粉等美食,以及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星巴克也扎根村子当中,游客们吃得心满意足、流连忘返。

袁家村康庄门楼。

除了吃,在袁家村,人们还可以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扑面而来的“关中风情”,古朴典雅的小巷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传统建筑鳞次栉比,巷子两侧商铺、作坊林立,踩着青石板,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以及废弃的石碾、木车轮和农耕工具,别有一番风味。

康庄老街上的康庄门楼是袁家村的古建筑之一。建筑正面为原汁原味的木柱木板墙面,雕花格窗,木质挑檐。门口有石狮一对,南侧墙面挂有一只木轮毂。门楼入口上方悬挂“康庄”及“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匾牌。门楼背面清水墙中部设粉墙,两侧设有半圆弧形门洞。粉墙中间设有圆形石刻,雕刻精美、精致、古朴典雅。

走进康庄老街,“张氏皮影”的牌匾十分醒目,不大的铺子里,满墙都是皮影作品,题材不一,却件件繁复精巧。街上游客的喧嚣吵闹无法打扰店内的宁静,明亮的灯光下,非遗传承人张志和手中的牛皮已露雏形,一张张制好的皮影挂在墙上,透射着光影。

这门手艺在张家已经传了三代。张志和的父亲张国政年轻时走南闯北,曾代表陕西进京表演。那时的皮影戏艺人尚可养家糊口,虽然辛苦却也有乐趣。而现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它的关注少之甚少。

“皮影制作的工艺非常复杂,从处理牛皮,到雕刻成形,再到上色,最快也要三天。每一个人物的造型、衣着、帽型都要按照传统的图谱进行制作,不能随意改变。”张志和说着拿出一本纸页已泛黄卷边的图谱,上百个线勾的人物脸谱呈现在这本厚厚的书中,记载着传统皮影戏曲曾经的繁盛。

“我2007年开始在袁家村制作皮影,村上免费提供商铺。因为从小喜爱皮影,在父亲指导下,我自学皮影雕刻已经50年了。坚持这么多年不为赚钱,只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张志和说,目前有一些年轻人会来这里学习皮影雕刻,希望他们好好把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像张志和一样,弦板腔传承人刘暻也用自己的嗓音把这一关中传统戏曲传承下去。

“徐氏女在营中泪流满面,哭了声杨郎如今在哪边。”每天,来袁家村游览的游客都能听到刘暻浑厚的嗓音以及苍劲有力的唱腔,欣赏《杨龙开弓》《淮河营》《唐王东征》等传统剧目。

生于礼泉县史德镇王都村的刘暻8岁时开始学习弦板腔,他掌握了50个戏曲剧目。20多岁时,他开始带戏班子出门演出。鼎盛时期,王都村有十几个戏班子,如今却只剩下两个。

“现在我每周五周六在戏楼演出皮影戏,其他时间都在童济功茶楼进行清唱。希望通过我的演出让更多人喜欢上弦板腔。”刘暻说,在袁家村管吃管住还发工资,这对于传承弦板腔十分有利。

据了解,除了弦板腔、皮影,在礼泉还有关中土织布、年画、瓦当拓印、凤翔泥塑、耀州瓷、孟庆玲剪纸等30多种入选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正在传承保护中。

除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袁家村还在保护更多的古建筑。

“先有宝宁寺,后有袁家村。”宝宁寺乃皇家寺院,唐天宝年间为守护昭陵供奉香火而建。清代《袁家村郭氏家谱》记载:宝宁寺在西三,经唐元明洪武、永乐,清康熙、同治年间的多次修葺最后形成。为大唐一大古刹。这座寺属于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万亩陵园区内唯一一座古寺。宝宁寺是袁家村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建筑,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修缮后占地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

绒花阁,老民宅原址白水县许道村。据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罗西成“用银贰拾壹元叁角,粮壹斗贰升陆合买罗明财肆亩贰分陆厘白地”,而后历经三年建造而成,三进院落房数十间。后历经战火损毁,仅存厅房三间。2009年,袁家村于罗家后人处重金购得,迁至礼泉袁家村,原样重立。而后经精心设计、装修,在保持原本结构风格的情况下,改造为绒花咖啡厅。

碧山堂是袁家村最具特色的民宅之一,极具北方民宅的特色,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四平八稳的形态、处处以立为本的建筑特色。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

……

袁家村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数据显示,袁家村年接待游客超909万人次,在袁家村的经营者达3000多人,合作社已经从最初的8家发展到30多家,旅游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并带动周边万余名村民就业。

传承关中传统文化,带动群众致富,也许这就是袁家村成功的秘诀。(袁森)

居业

汽车电器官网

保健文汇杂志社

  • 友情链接